标题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
范文 | 孙玉娟 摘要:素質教育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将问题解决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中教学和重点教学。解决问题主要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结合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突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锻炼。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周而复始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学科、高效掌握数学核心素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教学策略;数学教学;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81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数学思维拓展能力、数学问题发现能力等,促使学生可以在短期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思想、认知得到显著提升。 一、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导入环节,是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情感的起始环节。因此,笔者在组织“问题解决”教学之初,首先会联系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情境中设置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比如,在组织“植树问题”教学的时候,笔者在导入环节,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伸出我们的手,张开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在视觉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会给出“5个手指头”的答案。基于此,笔者提问:“我看到了4,是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继续观察手,找到手指间的空隙。立足学生们的发展,笔者顺其自然地引出数学上的间隔,使学生们联系自身实际,初步地理解数学知识。之后,笔者继续提问:“5根手指中间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之间有多少个间隔呢?3根手指之间有多少个间隔呢?”带着问题,学生们继续思考,感知到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为接下来解决植树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嵌入问题,引发思考 (一)初步展现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体验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初步地建构对新知的认知。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将新知内容展现给出来,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驱动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进行数学思考,为有效地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在实施“植树问题”教学的时候,笔者联系手指情境,向学生们提出数学问题:学校准备在校外的小路上栽种树木。已知这条小路长100米,如果在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下,每间隔5米种一棵,请问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分析这个问题,你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呢?问题中的两端栽树是什么意思呢?每间隔5米栽一棵树是什么意思呢?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会围绕问题条件进行思考,理清问题条件,探寻解决方法。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们最后给出了20和21这两个答案。不同的答案,很容易引发学生们的质疑。不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到底要种多少棵树呢?”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究“植树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问题导入知识,深入思考 “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同时积累问题解决经验,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组织“问题解决”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分析新知内容,将新知转化为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植树问题”为例,通过分析教材内容,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在长度为100米的小路上植树,问题较复杂,要如何做?选取的长度不同,但是问题中有哪些共同点呢?在小路上种树,假如两端都要栽树,那么,植树的数量和间隔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在设计了问题之后,笔者联系教学所需,嵌入不同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先要求学生们从100米的小路上截取一段,如20米,之后根据问题条件绘制线段图,将条件信息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绘制线段图,学生们发现,在20米的小路上植树,间隔5米种一棵,是需要将20米平均分为4段的。立足学生们的发现,笔者提出问题:“将20米的小路平均分为4段,可以获得几个间隔呢?”联系线段图,学生自然会给出4个间隔如此答案。据此,笔者继续提问:“间隔数有4个,可以种多少棵树呢?”继续受到线段图的辅助,学生给出“5棵树”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绘制线段图和思考问题,学生可以初步地感知到植树数和间隔数的关系。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笔者提出自主探究要求:“按照刚才的方式,选择其他长度,画出间隔5米,可以种植多少棵树?”要求的提出,笔者将探究数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们,不少学生自主地想出其他长度,动手绘制图形。在绘制之后,笔者要求他们联系具体的图形,总结全长、间隔数、间隔长以及植树数量的关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具体数据,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建构出数学模型:“树的棵数=间隔数+1。”由此可以看出,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数学的权利,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分析图形,总结出数学结论,便于提高问题解决质量。此外,在切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建模方法,为今后自主地应用所学解决数学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高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思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问题学科综合能力。另外,解决问题可以充分突出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问题的创设、解决等过程,教师要进行高效创编、深入引导、科学指导等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水平和效率,以便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铭.“对症下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夏教师,2015(1):44. [2]孙妍.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3):9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