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让学生“主动”
范文

    季汝光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如何让学生“主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道德与法治》十多年的经验,简要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动手实践、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角色表演七个方面联系教学实例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主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课堂辩论;角色表演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10-298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感觉教不好,学生也感觉学不好。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论多、观点多、知识点多,记不了、背不完。课堂上,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死记硬背知识点。笔者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二十多年,对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学习不“主动”,使教学呈现枯燥、沉闷的现象。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呼声。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变得“主动”?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动”。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兴趣

    要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不沉闷,充满笑声,气氛活跃,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进入学习过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爱上《道德与法治》课。

    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笔者联系我国在朝核问题解决、印度洋海啸、世界空难或灾难等方面,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结合中国大飞机、中国军事力量强大的表现、嫦娥升空、太空行走、手机5G时代到来、国民生产总值居前、进出口总额居前、中国成功举办各种世界盛会、“一带一路”倡仪、全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等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说明中国不断崛起和强大,国际地位日趋凸显,让学生感到自豪。这样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导致课堂死气沉沉,陷入“枯燥”“尴尬”的境地。为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为了降低初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压力,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九年级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的第六课“我的毕业季”中的“多彩的职业”这一内容时,笔者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了各种不同职业的照片,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职业。然后,笔者结合教材当中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怎样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②为什么有些职业会消失,有些职业会产生? 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职业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④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应该持怎样的态度?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一经提出,学生联系教材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最后理解掌握了教材当中的知识。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比较沉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面貌,还提高了学生探索教材当中的知识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

    初中生普遍不爱上《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原因是有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后,就叫学生死记硬背教材里的知识点,让学生觉得教学枯燥。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道德与法治》,需要教师适当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或学以致用,自然会 “主动”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关爱他人”时,笔者对学生说:每个人都渴望关爱他人。并且关爱他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同学们曾经做过哪些关爱他人的事?同学们又得到过哪些关爱?问题直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学生思考后,纷纷说出了自己曾做过的关爱他人的一些事或得到过他人关爱的一些事。笔者对学生说出的或得到的一些事,给予肯定和赞扬,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被他人关爱着,也都在关爱着他人。可见,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坐公交车给人让座,这就是关爱他人;参加志愿都服务活动就是关爱他人等。这些问题,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关爱他人有什么作用呢?同学读一读教材76—77页,思考:如何评价售票员、司机和乘客的行为?从中,同学们体会到关爱具有怎样的作用?问题也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直接提出,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这是他们关爱他人的表现;有的说: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和老人的尊重;有的说:他们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的说:他们的行为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最后笔者引导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爱的作用:①传递情感,带来温暖。②促进和谐,增进友谊。③关爱他人,收获幸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同学们观察教材77图片和内容。思考:如何看待这位中学生的行为?从中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学生讨论、思考后,明白: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关爱他人呢?①要心怀善意。②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尽己所能为别人排忧解难,就会值得称赞。③要讲究策略。懂得哪些情况下该帮哪些情况下不该帮,心中有数。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容易掌握,问题看得见,体会得到,自然会“主动”学习。

    四、动手实践

    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因为动手实践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笔者在初三教学《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时,看到不少学生不会归纳和整理知识点,笔者就教学生归纳和整理《道德与法治》课的的知识点。学生学会后,就会把知识点一一进行归纳和整理,最终形成系统知识,提高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如在九年级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全面总结复习时,笔者给学生示范归纳和整理关于“原则”的知识点,归类后就有“两个原则”,即:①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②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学生学着笔者教给的归纳与整理的方法,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归纳和整理了其他的知识点,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

    又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的“做负责任的人”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明确每个小组代表从事不同职业身份的人,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不同角色应如何尽好自己的责任。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环保工作人员的责任是保护生态环境,司机的责任是开好车保证乘客安全,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的责任是保证全民正常用电,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的责任是保证居民正常用水等。笔者不但讲到说到,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后,积极进行动手实践,如进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打扫街道,亲自栽树,进行环保宣传等,明确环保工作人员的责任。

    再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的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时,笔者在讲授完这一課内容后,就让学生下来后亲自动手实践,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在网络上制作动画,观看课本纪录片视屏,搜集教材相关资料等。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学习的印象加深了,同时把网络资料引入了课堂学习,丰富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五、课堂讨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有的学生很快掌握,有的学生只是基本掌握,有的学生是什么也没掌握。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讨论,让学生交流思想、观点、看法,让学生发表见解、主张,从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掌握知识。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起来。因为讨论,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的“诚实守信”这一内容时,笔者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①作为人,生活在社会上,我们应不应该诚实守信?为什么?②不诚实守信的表现有哪些?会对我们生活交往产生什么影响?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守信?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主动自主学习。几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回答: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诚实守信。因为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实守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诚实守信能赢得人们信任。诚实守信可以塑造良好的形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②不诚实守信的表现有弄虚作假、口是心非等。不诚实守信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让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无法立身处世。③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诚信记录。笔者这样设计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发言,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了,创造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课堂辩论

    真理是辩出来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辨论。教学中,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通过辩论,提高能力,掌握知识。

    如教学八年级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第三课“公民权利”中的“受教育权”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父母应不应该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正方观点:父母应该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反方观点:父母不应该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辩论题一给出,学生开始激烈讨论并进行正反辩论,最后得出结论:父母没义务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原因是我国法律规定父母不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并不违法,因为上大学的子女已经是成年人了,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该由子女通过多种合法途径筹措。如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期进行勤工俭学;做家教;做推销员;当街道清洁工;做餐饮服务;还可申请无息助学贷款等。大学生应学会生活,培养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通过辩论,学生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挑战,明辨了是非,提升了能力,激发了兴趣。

    七、角色表演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第六课“师生之间”中的“走近老师”时,需要学生理解接受“不同风格的老师”,如真实坦诚、见解独到、幽默开朗等不同类型的老师。这时,笔者就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不同风格的老师。通过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轻松地记住了不同风格老师的具体表现或形象,承认和接纳了每一位老师的不同风格。这样,学生就“主动”学习起来了。

    又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时,笔者为了很快让学生记住“喜、怒、哀、惧”四种情绪,就让四名学生上台分别用表情、声调、姿态和动作表演“喜、怒、哀、惧”四种情绪。其他学生通过观看表演后,很快记住了这四种情绪。然后,笔者叫所有学生,自己学着刚才上台表演的学生所做的表演,自己表演起来。这样教学,学生课堂上就“主动”起来了。

    再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会用法律,在讲述教材内容时,笔者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从每个组中选出一个学生代表扮演“律师”角色,另一名学生代表扮演“受害人”角色。然后,笔者再让学生查阅有关案例,如高考冒名顶替案件等,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将两者可能发生的对话写下来。最后,笔者让学生上台进行角色表演。这样,通过为学生创设角色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当中的知识的理解。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述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累的一点尝试。笔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希望同仁们不妨一试或提出批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六策略.新一代(科教版),2011.07P24-25.

    [2]杨方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成功(教育),2013.07:P21-22.

    [3]王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教育现代化,2016.34:P144-145.

    [4]苏晋裕.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教师,2018.02:P12-13.

    [5]邱珍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中这生作文指导,2019.04P46-47.

    [6]邓祥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成功密码:综合版,2019.07.P23.

    [7]后晓贞.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9:29.P77.

    [8]任婉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2.P24-2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