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范文

    刘福艳

    摘要: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良好班风、校风建设的基础,每位教师都应意识到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没在规矩,不成方圆”、“不懂规矩、不成体统”等词语。可见,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好的规则意识一旦形成,就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准则,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学生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学校要培养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强化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小学?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013

    正文: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我,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活力,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要做良师,又要做保姆,既要管学习,更要管生活,有时会感到真的很累!究其原因,对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不到位乃是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一、家族教育的缺陷:由于受各方面环境限制,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规则意识教育。学生随意性强,消极模仿多,其“规则”呈现明显的地域化、民族化特征。同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采用单一的形式叠加进行。

    二、思想观念未转变:受传统的观念影响重,不愿更新思维,对新鲜事物缺乏理性认知,或者持排斥态度,对孩子的教育按传统风俗习惯千百年来的因循守旧,使规则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例如:“吃尽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等等。

    三、学校“规则”流于形势: 学校或班级在制定“规则”时忽略了学生主体。一些班务管理者和生活教师采用复制一下,粘贴一下,班级“规则”纷纷出台,这些“规则”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学生从内心不接受,严重脱离了实际。

    四、对“规则”的执行过于简单:在规则意识培养中过度重“规则”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采取任其发展或非打既骂的简单方式。

    五、“规则”一经制定,便一成不变,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希望学生墨守成规,不根据现实作动态变化 。

    六、“家校共育”脱节严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在校期间,有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教育管理,有检查、有监督、有整改,学生会比较听话的遵守纪律,保持较好习惯。可学生一回到家,由于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管理不到位;或者迁就孩子;或者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管理;或者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这样,学生“自由”了,规矩没了。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

    一、强化家、校共育,充分认识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要多途径、多层次与家长沟通,力争家长的支持,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成长。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必须走到学生内心深处,而学生最本真的一面往往表现在生活中,孩子父母是学生成长的见证人,教师只有不断与家长沟通、交流,才会真正了解学生,才能获得帮助学生、教育学生的原始资料。因而,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坐谈会、通过校讯通、QQ平台、微信等,建立与学校联系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强调养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强调树立正确“规则”的必要性,通过正确的“规则”引导学生行为的长久性。

    二、把握好规则制定的主体与主导关系。

    1、让孩子成为参“规则”制定的主体之一,使“规则”与学生心理更接近,更易用于指导实际行动。

    学校班级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主阵地,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班集体的成员要成为班上规则制定的主体,一定要坚持“规则的制定者就是规则的受益者”的原则,让学生充分思考“规则”、讨论“规则”、定下“规则”,才更有得于孩子遵守规则、践行规则、监督规则。同时,我认为在规则的制定上应避免出现以下情况:一是生搬硬套,不根据实际情况,将别人的规则强加于自己班上。二是放任自流,工作“完全”交给了学生,先是“动员”,然后“征集”,最后通过。三是要避免拟规画圆,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时事要求不断调整。

    2、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规则。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小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家庭观念影响,对问题的思考很局限性很突出,如在参与制定规则时,不加以引导,不加以全面分析,这样制定的规则必然缺乏客观,也为执行“规则”埋下隐患。因此,我认为“规则”的制定一是要“民主协商、共同规划”,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充分听取学生的心声,分析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设。二是要根据班级建设规划和时代要求,加以正面的引导和规范,逐步梳理成章,这样的规则才是学生认可并愿意践行的准则。规则的制定不能太急,更不能高高在上,划大框框,要让学生从心里上认可并愿意执行。如:我每学期开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我坚持从基础做起,反复强调“三不行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达到要求后再逐步实施其他规则。

    三、强调落实,促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1、强化训练,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使“规则”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好习惯。

    学生规则意识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学校和家庭不断的提醒、监督,还需要各学科教师、生活教师全力配合,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规则一经制定实施,就应刚性执行,就应有监督者,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学生干部的监督示范作用,要将班级荣誉和学生个人行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监督、引导,批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规则意识。同时,对规则意识强的学生要加以表扬,从树立正面形象平影响负能量形成,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榜样,充分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

    2、奖惩要明确、及时,共同维护规则。

    对照规则,奖要奖的有根有据,要奖的有内涵。罚要罚的有艺术,要明白罚不是目的,罚是为了不罚,是为了少罚,要把握好度,要将说理和引导相结合,要罚的学生心服口服,这样学生才会因为被“罚”而改变自身行为,逐步达到规则要求。

    3、带头遵守“规则”,起好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作为老师,我们自己就应先成为“规则”的先行者,处处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比如:看到地上有纸屑我们主动拾起放在垃圾箱里、看到有学生摔倒我们立即上前进行帮助、看到有不和谐现象我们主动制止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却能无形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引导着学生的行为。教师人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点亮前进的“灯塔”。

    总之,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从规则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中讲求合理,重实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力合作。作为学校,应创设氛围,鼓励师生制定规则、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维护规则,逐步形成以破坏规则为耻,遵守规则为荣的良好局面。

    参与文献

    北京市五一小学 《新形势下现代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