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如何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
范文 | 李金莉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更加通畅,需要从小学做起,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379 引言:结合新课标和课改的具体要求,应当做到重视学习过程、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教师“俯下身”,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想法,“放下身段”深入到学生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中去,提高课堂的时效性,让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老师教”转变到“主动学”的状态,有效建立高效课堂。例如,老师在《我爱我家》这一门课的课堂讲授中,可以不用急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记得的家里发生过的趣事,让学生们表达自己对于家的热爱,以此来带动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老师再在这种学生们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候将重点引回教材上来,让学生主动思考这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这门课应该了解的知识点。这种授课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同时也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吸收”。 二、设计课堂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为了照顾每位同学的感受,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这些问题划分等级,再根据同学们理解能力的不同来让不同的同学回答不同等级的问题,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不会打击某些同学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在设立问题时,也不要把问题出得太难,否则非但不会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还会耽误课堂时间,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老师要变散为聚,结合课堂内容巧妙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了解。 例如,老师在讲《春天的手》这一门课时,可以在课前先准备几个问题,如“人有手,春天也有手吗?”“春天的手在哪里?”等。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之前先看看这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这样可以让他们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激活学生的思维。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问题回答。学生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不能直接进行否定,可以先委婉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意识到自己回答的不妥当之处。如果老师在学生鼓起勇气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直接对学生进行否定,那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尴尬等心理,在之后的提问中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当然,对于学生正确的观点,我们也应该给予鼓励和赞赏。通过设定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我们建设有效课堂。 三、合理开展活动,在实践中成长 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就必须做到适时放手,不是以单纯的考试和作业来压抑学生的天性,更鼓励学生在活而不乱的课堂上采取灵活的学习方法。教师的管理井井有条,既体现出民主,又能够集中体现自己的权利,让学生在该活跃的时候活跃,在该安静的时候静下来思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经过头脑的加工将知识说出来、表演出来、体现出来,是学生付诸实践的过程。实践强调学生将学习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操作技能表现出来,客观地看待物质世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升华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三个故事之后掌握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性格,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首先,要确保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课文内容,明确故事的情节。其次,在有序的分组管理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具体人物的表演中来。教师和学生一同研读体现蔺相如和廉颇人物性格的语句,增强学生的表演自信。经过漫长的人物性格讨论,学生可以在组内试着模仿,随后学生小组即可推举模仿能力最佳的同学“出战”,并不要求学生将其中的某个故事还原出来,而是让学生说说最能够代表蔺相如或廉颇的台词,锻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语气、语调的能力,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性格。 四、引導学生了解,勤于主动思考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思考,“学以思为贵”就体现了这个道理。针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较重,教师善于引导,多多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经历整个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钻研问题的习惯。但现阶段有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或是因为学生之前接受知识的情况较多,没有经历自己思考的问题,出现了一点难题就需要教师解决的现象,依赖别人解决问题的现象。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鼓励工作,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并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例如,《太阳》是一篇科普文章,其采取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与太阳相关的知识,并阐述了人类和太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但作者均采取了适合学生理解的说明方法,使得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思考,这篇课文本身就属于科普文章,其介绍的很多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将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相联系。不止如此,本节课的授课不仅限于课上的讲解和分析,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索自然科学类的知识,为学生了解基本常识、科学知识做好铺垫。 结论:总之,教学中,真正追求语文本色教学,教师要认真探索,努力实践,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倡导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深潜文本,整合教学材料、展开主旨发掘、进行教程优化,以体现本色课堂的现实追求。 参考文献 [1]严煌雅.小学语文课堂中“读”与“写”的有效融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1):34. [2]薛芳.探究学习,培养兴趣——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相关思考[J].新课程,2020(44):130-131. [3]高改珍.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N]. 吕梁日报,2020-09-25(003). [4]柴超超,杨成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20(40):17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