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全生命周期健康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健康增进研究
范文

    王馨琳

    摘要:生命关键期“健康储蓄”影响老年人口健康,健康行为与健康素养是生命历程中“健康储蓄”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健康行为与健康素养的概况,探究了健康行为、健康素养与“健康储蓄”的内在联系,进而为健康干预提供学理依据。文章最后从三个方面开出了增进高校学生“健康储蓄”的有效“处方”,即完善政策法规、重视制度干预,开展健康教育、重视健康引导,定期健康检查、重视自身健康。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健康行为;健康素养;高校学生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老年人口中接近一半是空巢老人,罹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口近1.5亿之数,受到心理疾病困扰的比例更是高达1/3,正处于失能或者半失能状态的老年人口更是有近4000万,与此同时,我国只有不到0.1%的老人享有相应健康服务。病苦老龄化问题凸显。促进健康老龄化是建设健康中国大议题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1]。本文在全生命周期健康视阈下,研究梳理高校学生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素养概况。探讨“健康储蓄”多寡与老年健康的内在联系,为构建健康的生命周期、为老年人健康储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校高校学生健康行为与健康素养概况

    青年时期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老龄化的程度,青年时期的风险行为会为老年期的健康问题埋下隐患。通过对我国当代高校学生群体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素养状况的研究,探讨“健康储蓄”的远因关系。增进青年时期的“健康储蓄”,从而提高老年健康——将青年时期的病苦消灭在青年时期,“少年强,则老年强”才是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健康老龄化的真正含义。

    (一)健康行为概况

    在某种程度上说,个体均有追求健康和避免疾病的动机,而这些均与健康行为的产生息息相关。健康行为不是指某一种行为,而是一系列对健康有影响的行为,如充足的运动和睡眠。他们之间也存在共通性,比如吃早餐、保持健康的体重、不吸烟和酗酒等。这些健康行为在青少年时期可以促进健康和幸福,并与成年期较高水平的健康行为相关[2]。它还可以预防或延缓许多危及生命的疾病和中年时期慢性病的发作,包括残疾、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II型糖尿病。因此早年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有益于生命周期整体的健康。健康行为可以定义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健康行为定义为维持、增进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包括健康增进行为与健康危害行为。

    高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过程中,经历了大量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与青春期相比,个体健康行为的数量急剧下降。即使人生早期习得的健康行为或养成的健康习惯可能会在成年期得以保持,现代社会的不良生活方式、自身行为习惯、沉重的学业负担、体育教育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仍然导致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报告显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高校学生占比51%,每周课外锻炼少于两次的高校学生占比65%,每天不喜欢早操锻炼的高校学生占比69%[3]。

    每周熬夜超过两次的学生比那些每周熬夜不到两次的学生明显更容易有手机依赖。每周锻炼少于两次的学生比那些每天锻炼的学生更可能依赖手机。本科生相较于更可能产生专科生产生手机依赖。可见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加强关怀,普及手机依赖危害的知识。根据高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估量表修订版,对高校学生来说早睡早起、每周锻炼大于5次才是健康的行为习惯。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不仅是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大提高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高校应在创造良好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健康储蓄”在青年时期的积累;保持作息规律,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等方法增进体质健康,使高校学生的健康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二)健康素养概况

    健康素养的含义是个人通过获得和使用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以此来维持和增进自身健康的一种能力。高校学生是获得一定健康知识和相关技能的优秀人群,对其“健康储蓄”的增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健康素养却持续降低,体质状况外强内干。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发育尚未完全,健康素养尚有很大提高的潜能。

    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都有很大的下降,但男女学生的特点不同,因此,应在健康领域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学界主要聚焦在包括健康素养状况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要想做到健康老龄化,必须获得来自遗传基因、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医疗资源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个人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努力共同决定行为习惯是否健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变化特征:由于国家、社会和学校对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升。另一方面,面对现代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必须继续保持谨慎和乐观的态度,因此要关注学生的营养状况、体育锻炼、学习壓力等方面,引导学生顺利过渡不同生命阶段,全面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总体上,高校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水平相对偏低,高校学生拥有一定的关于健康素养的认识和能力,但在生活方式方面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其理念和行为上的偏差。高校学生是发展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健康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当前高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研究,无论是个体高校学生还是重点大学和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增进高校学生“健康储蓄”本质上是提高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的健康保障,也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健康能力知识和观念基础上,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得到很好的实践。想要提高健康观念,提升健康素养水平,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健康知识,高校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信息途径进行自我教育。

    二、“健康储蓄”与老年健康的内在联系

    推进健康老龄化战略需要前瞻性眼光和预防性措施。在老龄化初期,一方面要防范“健康丧失”,另一方面要增加“健康储蓄”[4]。积极应对健康老龄化,在老龄化初期进行健康准备和积累以应对隐性老龄化,在全生命周期健康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

    (一)“健康储蓄”的核心要义

    健康储蓄即为不同的生命阶段,进行有意识的、有方法的健康行为、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2016年起,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的理念已经被国家纳入健康老龄化“战略”和“规划”。生命周期作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其核心内涵可以看作从生到死的全部阶段。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风险不仅受成年期的健康水平高低的影响,而是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想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仅仅对现有战略进行重组是不够的,必须树立“早预防”的观念,实行整体战略[5]。

    从全局角度来认识并理解健康老龄化,把握老龄化是一种生命周期现象的本质。生命周期可以看作随着生命不断成长而产生的日历年龄变化提升和历经的一个个年龄阶段,实际上就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经历的整个生命过程。把握健康老龄化的生命历程含义——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而变化。全生命历程的观点和生命周期的视角在群体老龄化与个体老龄化的推进历程中不可或缺,以此来探寻青年期与老年期之间的生命健康因果关系。老年期的健康会受到各个生命阶段健康水平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健康储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将“健康老龄化”列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战略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它意味着在老龄化社会中,大部分老年人处于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也意味着人口过度老龄化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6]。

    健康老龄化与否取决于老年期之前的健康状况,青年时期的“健康储蓄”奠定了健康老龄化发展基础。构建全面的“健康储蓄”,应该从生命全周期的角度出发,从生命早期开始,充分考虑时间变量的影响,做到“有备而老”。“有备而老”的关键是要做到在年轻群体中进行“健康储蓄”,青少年健康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青年时期的全面健康决定了老年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基调。在健康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有驱动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的内在力量,有发挥外部能力的情境和机会,共同作用下会使老年期健康有新的发展和提高[7]。

    老年人群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利用、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参与度是由健康决定的。老年群体的健康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为解决老龄社会与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增加进入老年阶段前的“健康储蓄”应该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入手,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

    健康老龄化在人类生命的最后时期捍卫人们的尊严,可以有效避免“辱寿”等社会问题的发生,同时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想要“健康长寿、人人乐老享老”的愿景得到实现,必须要将建设基础性、长期性的健康中国纳入国家战略中。为保障健康水平,不论处于何种年龄阶段个人都应该尽量避免残疾、重大疾病和无法自理等情况的发生,尽量减少对自身“健康储蓄”的损耗,不要等到失去自理、自立能力的时候,才给予相应的保障。

    三、增进高校学生“健康储蓄”的具体对策

    高校学生是发展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都必须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以帮助高校学生增加健康行为数量,增进“健康储蓄”,使高校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率达到健康水准。高校学生通过健康素养教育除了可以帮助自己树立健康观外,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健康知识。

    (一)国家完善政策法规,重视制度干预

    高校学生健康的促进需要政策法规作为强心剂。政府和有关机构要在现有基础上健全高校学生“健康储蓄”增进机制,针对高校学生健康行为数量和健康素养水平持续降低的情况创立问责机制。此外,家长应该共同努力,监督和促进学生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育教育,树立终身健康意识,使学生在成年后仍能延续早期培养的健康行为或健康习惯。各方协同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健康水平,完成“健康储蓄”在青少年阶段的累积。

    (二)学校开展健康教育,重视健康引导

    高校学生的“健康储蓄”最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莫过于学校健康教育。因为学校健康教育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和针对性,被广大学生接受的程度更高。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有关部门必须积极做好高校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履行学校教育职能,使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学生中得到充分普及,对课程建设进行优化,就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进一步改革,帮助高校学生提高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养成受益终身的健康生活习惯。

    (三)个体定期健康检查,重视自身健康

    高校学生健康状况变化可以通过动态监测这一重要监测手段进行反映。动态监测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高校学生的健康素养变化状况的一手信息。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根据政府相关部门所发布的相关规定要求,定期检查高校学生的运动、睡眠和身体状况;其次,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重点针对动态监测中所发现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高校学生进行干预。最后,对各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全面系统的了解高校学生的健康水平,对提高青年时期“健康储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參考文献

    [1]穆光宗.不分年龄、人人健康:增龄视角下的健康老龄化[J].人口与发展, 2018.

    [2]谢倩.高校学生人生目标感与健康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西南大学,2020.

    [3]王月芝,李淑芬,马英杰.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浅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005):21-22.

    [4]穆光宗.将”全面健康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J].中国经济报告,2014, 000(004):79-81.

    [5]宋新明.全生命周期健康: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思想[J].人口与发展, 2018.

    [6] 邬沧萍,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1996,(5):52-64.

    [7]曾平,刘晓红.成功老龄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

    本文系铜陵学院2019年度高校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全生命周期健康视阈下的青少年健康保障研究——基于铜陵市三所高校的调查”(2019tlxydax003)的研究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