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运用 |
范文 | 吉怕马波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围绕新课程标准以及核心素养理念对语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教学法 语境不仅仅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在语文教学中亦十分重要。语境的运用可以使阅读教学与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更近,也更有助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和思想感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197 一、上下文语境教学法 1、含义 上下文语境即以语篇环境或口语交际环境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其属于语言内环境,主要是探讨各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明确语言运用中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的特殊环境。上下文语境指的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所以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语言结构表述的更加具体和清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解读必须要将词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剖析,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去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2、具体方法 树立上下文语境意识是该教学方法的前提,教师只有自己在解读文本时具备上下文语境意识,从文本中找到“证据”,才能够引导学生去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授学生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一种阅读能力,需要反复的练习进行强化。此外,找寻上下文中的关键信息,可以从指代入手,指代词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词汇,只有辨别指代词和被指代对象的关系才能够解读其内在含义,由于其本身是不具有确切含义的,所以也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够很好地解读和理解文本内涵。例如,《青山不老》中,“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通过阅读分析可知,本文中指代词“他”指代的是65岁那年之前提到的内容,也就是创造了一片绿洲的老者。而本文所举出的例子中出现了9个他和1个她,虽都为第三人称,但指代内容却大不相同。“他”是创造绿洲的长者,而“她”则是老者的老伴,这是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够明确的,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意识地去辨别两个ta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其次,要体会文中重要字、词的作用。有一些文章中的情感表達可以从梳理内容时发现是凭借字或词来表现的,而有些字或词可以说是全文的核心内容,甚至直接体现着文本的中心思想。小学生在四年级时就接触了用关键词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而到了五、六年级后具备此类特征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将其放在具体语境中加以体会和感悟。例如,“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竟”足以表现作者的惊诧,但随后回味便能够感受到老者的敬佩,联系上下文中看到的山沟景象以及绿洲,便不难分析此字蕴含的思想感情。 再次,体会词语的修辞义和情感色彩。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开始接触修辞手法相关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考察修辞手法的内容也随之增多,而要理解修辞手法就必然需要语境的加持,只有特定的语境才能够凸显修辞手法的作用。例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亡赖”指的是“无赖”,表示不讲道理,或是一些品行不正的人,但结合上下文读来分析,该词并没有贬义之意,反而表现了作者对于活泼孩童无忧无虑可爱形象的喜爱。 最后,从整体到部分。首先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本,那么以文本为核心,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品味文章的能力,但这需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即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再去解读文本,再去进行多元的解读,如此才能够树立起整体意识,从文本整体出发来联系词句段的前言后语达成理解和分析的目的。其次,抓住局部的重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掌握文本基础后要联系文本中的关键词和片段,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够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例如,《青山不老》中,文本先将山沟如今的模样呈现出来,设置了悬念,如此美丽的绿洲令人感到惬意和舒服,但随之第二段就呈现了山沟原本的贫瘠和荒芜,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由人思之其中缘故。带着疑问去后文寻找,学生很容易便能够概括出主人公老者甘于奉献的无私品质。 二、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 社会文化语境是指与语言活动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历史文化、作者生平、风俗观念等等。社会文化语境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很多时候离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便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及内涵,更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小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储备是明显不足的,加上其生活阅历和阅读量较少,所以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及时地对文本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些文章往往正是作者借所见所闻来传达所思所感,所以这些文本可以说都是作者丰富人生阅历的体现,那么要深入解读文本就必须要了解和把握作者的生平等相关背景。例如,在《怀念母亲》中,作者季羡林从小便离开了母亲,长大后又是独自一人到德国留学,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很难体会到作者所用的“怀念”一词。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对于李白和孟浩然为何是故友,下扬州又是因为什么等问题如果不结合诗人当时的经历和社会背景就很难进行深入的解读。因此,简单的背景介绍即可使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再如,《北京的春节》中,本文需要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过春节时的习俗来进行思考,然后引出文中出现的一些传统风俗,使阅读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更进一步得到提升,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语境教学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由于语言类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使得语境因素在其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展的。故而教师应当不断深入探索文本中的不同语境,以及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思路,这对于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惠平.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8(32):100. [2]潘虹斐.基于文体语境 探究语言表达艺术[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7):83-84. [3]杨静.探究语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7):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