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的有效策略 |
范文 | 诸葛桥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试卷中应用题分数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保证学生应用题的正确率是提高學生成绩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想要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教师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义。其次学生需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做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做到了以上两点其实就可以基本保证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为了更加保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检验,进一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增加练习量;认真读题;大胆想象;进行检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107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能力却发现自己在做应用题时错误率仍然非常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计算并没有错误,但是每一次写出的计算式子都与正确答案相差较远,这样虽然计算正确得到的结果依然不正确,这其实就是学生解题能力较差的一种直观表现。在本篇文章中,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一、增加练习量见识不同题型 在遇到应用题时感到困惑说明学生对这类题目很陌生,虽然说一个人如果能完全掌握知识再复杂的题目也能解答出来,但绝大多数学生达不到这个高度,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来弥补学生的不足。通过练习学生可以见识到不同的题型,而这些写题的经验也可以让学生对应用题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甚至可以增加学生的题感,这样学生再遇到应用题时就会沉着冷静地进行答题。 例如,在进行讲解“圆”这一节内容时,学生会学习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这两个公式是非常容易背记的,但是能够背记公式并不代表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应用题的解答。有关圆的解答题有着很多种解题方法,首先最为简单的就是直接给出圆的直径或半径,直接求圆的面积或是周长,这种题目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获得分数,其次还有一种题目便是给出圆的周长,让学生求取圆的面积,这种就需要学生简单地转换一下,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甚至有些题目还会把圆和正方形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出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圆的知识,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会给学生布置各种各样的应用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明白不同的题型该如何进行计算,这样在真正考试时学生遇到题目才会更加游刃有余。 二、认真读题获取有效的信息 在解答应用题时第一步永远是进行题目的阅读,因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都藏在了题目中,如果学生不能够从中准确找到所有的信息,就可能在解答的过程中缺少一个关键性的数字从而解题失败。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练习学生读题能力,因为有些题目非常长,但是有效信息却只有一些,这时候如果学生的解题能力过差会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费时间,这对整个考试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在进行讲解“数据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需要学生初步掌握扇形统计图,并且需要学生知道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这一节内容中有一种应用题是给学生一大堆数据,让学生判断应该采用哪种统计图?这种题目非常复杂,学生在读题时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错误,也正因为如此高效且正确地从题目中获取信息成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除了本节课外,读题能力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读题时理解错了题目意思两个数字的含义弄混了,虽然思路是对的但是因为数字出现问题,最终的答案仍然是错误,出现这种情况就会显得十分可惜,我有意地训练学生读题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从而尽量避免这种乌龙错误的发生。 三、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解难题 学生僵化的思维并不利于学生解答题目,因为考试中有些题目虽然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大胆地进行想象,否则可能无法找出正确的答题思路。这些题目出现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为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影响变得非常僵化,这其实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今,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例如,在进行讲解“图形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我会寻找一些有趣的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创造能力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等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题目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考试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题目,我会先让学生熟悉这一类跳脱性的题目,做到以防万一,并且这种题目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为学生提高创造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然这种题目的练习只能作为拔高练习的一种,在日常学习中的题目训练仍然是需要中规中矩,因为学生还需要保证考试卷子中基础分数的获得。 四、最后检验保证答题正确率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候哪怕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会因为计算错误等各种原因导致最终结果是错误的,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解答完所有题目后最后统一进行检验。当然这种检验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所有题目且还有很多剩余时间,如果学生连完成所有题目都显得非常困难,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进行检测,因为这反而会导致学生成绩有所降低。 例如,在进行讲解“圆柱与圆锥”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公式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相应的答案,但是却有很多学生在这节课的应用题中折戟沉沙。我仔细观看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发现一部分学生将直径和半径看差了,将直径当作了半径进行计算,从而导致计算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背记公式是非常牢固,但是在套用公式的时候却丢三落四,从而使最终计算结果出现错误,这其实说到底都是因为学生的粗心而出现的错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我会建议让学生答完所有的题目后进行第二次的检验计算。但是我也会提前将我的要求说在前面,如果学生在写卷子的时候连题目都做不完,那就不要想着进行二次检验,这时候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将面前的每一道题都书写正确。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考试中应用题所占分数非常多,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学生成绩的关键,但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增强,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缓冲过程,让学生逐步地增强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虎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2]王春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J].电子制作,2014(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