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主体性 |
范文 | 黄超群 摘要:初中生处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更加关注自身的需要和自身成长发展,出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积极主动探索的阶段。在初中之前,学生接受的知识基本上是传统的文化课知识,由于教学目标的转变,初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走进学生的视野。其中有关化学的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课堂和实验。其中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基础,实验操作是实训。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146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只有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环节避免出现较多的失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实验环节,亲自触碰到实验用具,感受到实验用具传递出来的温度,所以本文着重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者的结合出发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奠定学生的基础知识 初中化学具有抽象性,复杂性,概念复杂的特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仅要对知识和概念进行准确地把握和应用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少失误。课堂教学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多学习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指学生要与老师进行一定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了实现学生主体性操作的有效落脚点,参与越多越激起学生的主体感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就只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现主体地位,发挥作用而创造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设计课堂,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学生的参与、合作和探究。比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告知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用趣味性的小实验引入课堂,比如“让红糖变成白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合作,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和评析,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奠定好实验教学的基础。 二、课堂与实验相结合,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教师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在实验整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让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既不能只注重理论学习,空谈理论而不从事实践,不从实际操作中找到自己的失误;同时教师也不能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化学学科在一些实验环节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要在充分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这就要求学生要对实验环节有充分的了解体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验的魅力。在学习活性炭的特点时,教师设计“红糖制白糖”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在实验台上做演示实验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取一些放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加热使其溶解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活性炭,不断搅拌之后过滤浊液,红糖经历过滤、浓缩、冷却后可以得到白糖。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交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事项,然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跟着教师先进行演练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试验的安全环境同时也会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有更好地了解。教师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反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反馈的过程中,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学生会根据反馈在下一次的课堂上表现得更成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可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巩固作用。 三、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重发展。化学不仅仅是一个趣味性十足的学科但如果操作不当会引发危险,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就尤为重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两者和谐发展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体现在提醒学生安全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的示范演练以及及时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解惑。但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教学进行中、教学结束这三个部分设计环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比如在“酸碱中和反应”一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酸性的物质、碱性的物质或者是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酸碱中和的现象,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自主合作与回答。然后在课堂过程进行时教师可以演练酸碱反应的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变化,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实验用具以及用途,比如酚酞溶液属于酸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属于碱性溶液,要注意用吸管吸取适量的溶液让两者融合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去具体的讲解实验原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課下搜集相关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小结 综上所述,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得到彰显,在理论知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化学产生兴趣,学好化学的相关知识,为实验教学奠定好基础;教师坚持实验与课堂相结合,做到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然后教师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领会化学的魅力、实验的科学之处。 参考文献 [1]沈庆.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主体性[J]. 新智慧,2020,(10):99-100. [2]蒋娟.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发挥[J]. 理科考试研究,2015,22(06):7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