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例
范文

    孙梦迪

    

    摘要: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学生最有效的抒发情感的途径。但是进入小学高段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开口唱歌,造成这样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本文针对小学高段嗓音状况较复杂的时期,分析歌唱教学上产生的一些问题的原因及实践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解决小学高段教唱难、学唱难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高段;自信歌唱;声音塑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92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人音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当中的一首教唱歌曲,曲调活泼欢快,富有民族特色。笔者在给六年级上课时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开口唱歌,就连一个非常喜欢唱歌的男生上课都不愿意开口。下课后,我把几个以前是合唱队的学生留下了解情况。男生的情况是嗓音变得沙哑,不似从前清脆,班里有不少男生已经到了变声期,对于这首后半部分有不少高音的歌曲来说,他们已觉得无法驾驭。女孩子的原因则多为心理原因,有些觉得自己长大了就开始羞于把自己的歌喉亮出来让人听到。

    笔者总结了一下小学高段因为生理和心理原因而引起的一些歌唱教学问题:

    ◆生理

    小学中低段是童声阶段,男孩女孩从嗓音特点来说,音质、音色、音量和音域都大體相近。而在小学高段,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变声期,男孩变声后嗓音低沉,比女生低一个八度,同时带有宽阔的胸音;女孩则没有了以往的柔嫩的童声,变成了成年女子清脆的嗓音。

    未变声的孩子还习惯用大白嗓子唱歌,小学高段的歌唱要求较中低段而言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嗓音,本嗓唱歌既不利于自己嗓子的保护,又会影响班里的其他学生学习舒服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心理

    由于小学高段的孩子自主性逐日增强,他们都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应该盲从,而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尤其体现在对自己嗓音的认知上,很多学生都觉得像以前那样甜甜的童声唱歌不好听,没变声的不敢唱,变了声的又不屑唱,上教唱课总是只有几个学生还在那里积极地唱歌,其余都是能混则混的状态。

    总之,小学高段歌唱教学的问题,不仅有教学上的,还有教育上的。这确实是错综复杂的问题,要正确解决它,老师必须有科学的认识、正确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排除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克服万难,让他们保持一颗坚强自信的学习之心,能够自信大胆地歌唱。

    建立切实有效的声音训练模式

    在小学高段,随着学生长大,接触的媒体、了解的事物越来越多,很多学生都迷上了流行音乐,并乐此不疲的去模仿,造成学生嗓子负担加重,加剧他们在变声期会出现的嗓音问题。

    为此,如何调整和改善这种声音状况,我尝试运用以下有梯度的步骤和模式进行训练。

    (一)明白何为“好声音”——建立声音概念

    学习唱歌首先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提高对声音的鉴别能力,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唱好歌的前提条件。大声喊唱既会完全破坏声音的美感和发声的科学性,也会严重损害声带的发育。我们教师在进行练声训练时首先要通过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声音是松弛、自然、圆润而富有共鸣的“好声音”。

    (二)让歌唱事半功倍的功臣——学会正确呼吸

    正确的气息支持是声乐训练的生命线,中小学生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肺活量小,呼吸也较浅,还不太会用横隔膜挡气,很容易用幼儿时期的浅呼吸方法进行歌唱,这样会使喉咙卡紧、喉头上提、喉音加重、形成喊叫的白声,发声无持久性、嗓子容易疲劳、声音嘶哑不稳定、唱歌时感到很费力。所以教师在这一时期必须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胸腹联合式呼吸,借助腹肌的力量对发声予以更好的支持。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我以《赶圩归来啊哩哩》为课例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摒弃以往枯燥的练习气息的方法,采用了俄国音乐家杰夫林的气息操,运用一些肢体运动加入练习气息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双腿与肩同宽分开站好,伸出双手,发出“嘶”声,再90度弯腰发出“嘶”声,然后再站直,反复几次,让学生体会呼吸的感觉,达到练习横膈膜的肌肉力量。

    (三)让学生舒服地唱歌——自然声区训练

    小学高段学生的音域训练宜窄不宜宽,应让嗓音顺其自然的发展,在舒服的区域内进行训练。练声应以自然声区训练为主,一般不超过八度( C1 ———C2)的范围,适当拓展音域。

    这里我主要借鉴了十二步练声法当中的几条:

    ▼第一步:舒展

    首先要放松脸部,双手搓脸:就像洗脸时候那样轻轻揉搓面部。轻柔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周围,使面部肌肉舒展开来。

    ▼第二步:均匀弹唇

    用拇指和食指撑起脸或者嘴角,放松,轻轻吹气使其嘴唇弹起来,保持气息均匀、慢吐慢吸,喉部完全放松,一口气保持十多秒钟,气息要平稳。

    ▼第三步:甩音高

    模仿摩托车发动的声音,或者模仿信号弹的声音。

    在学会舒展之后再去进行练声和歌唱,效果会好很多。

    (四)给喉咙放放松——轻声哼鸣练习

    根据小学高段的实际情况,歌唱教学中训练应以轻声或哼鸣的练习进行,轻声是一种用气息控制,不失音乐表现力的轻机能歌唱法。运用高位置轻声进行训练,可以放低喉头,抬高软腭,呼吸的气息量就增多了,也减轻了变声期间声带的负担。

    (五)让声音不再“白目”——真声假声结合

    声音的高位训练主要是保持半打哈欠的唱歌状态。歌唱中保持打哈欠,喉咙一般都是打开的、松弛的,气息也不容易僵,上下通道比较好建立,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柔和、圆润、通畅,演唱时也相对省力。应加强气息支持的训练,打开喉咙及共鸣通道,全面调动各共鸣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口形,下巴放松回收,在微笑状态下保持半打哈欠感觉进行演唱。

    在《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一课中,我采取的方法是以念带唱。这个方法实际上是用“假声”来带真声,达到真假声柔和在一起的方法。歌曲第二部分中的“啊哩哩”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最高音也出现在此处,让学生把“啊哩哩”这三个字用高位置的感觉先念出来,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单元。念好后再进行演唱,让学生们自己找到头腔里的那个“亮心”,保持声音的干净、明亮。

    营建自信歌唱的浓郁氛围

    ◆练声融进教唱的每个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乐理知识和歌曲训练的同时,我还随时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尽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实施音乐课程改革下的“双基”不是淡化,不是丢弃,而是要进一步地加强,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教学渗透到音乐审美体验之中,渗透到听、唱、奏等各项活动中。

    ◆搭建平台重塑歌唱的信心

    在变声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往往会对歌唱产生紧张、自卑而不敢张嘴,从而对歌唱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关键,教学中不光应告诉学生变声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还得鼓励他们正视这一成长阶段,帮助他们建立歌唱自信心。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耐心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进行教学。

    扎实的音乐课堂,有效的声音训练手段,使得孩子们的歌声越来越和谐统一,本学期,我们还进行了班级合唱教学的探讨,学生的声部意识得到了强化,不仅耳朵灵敏了许多,与人合作和声部音色统一上面,均比往年有较大的进步。这些,都让我们对于目前的点滴实践倍感有价值。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与其他学校的距离,社团活动的成效方面尚需努力等等,但是,有着这么一支敬业的团队,有着一批热爱歌唱的孩子,我们相信,定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沈湘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2】邹海长 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

    【3】张春卉 少女变声期的歌唱训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