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园STEM教学活动案例分析——以“平衡木”为例 |
范文 | 阳芬 摘要: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乐高课程是通过乐高教具的使用和模型的搭建,完成对孩子STEM课程的学习。搭建是乐高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学目的。很多能力和品质(热情参与、积极探索、沟通合作等)的培养和体现都是在搭建这个环节体现的。本文以幼儿园大班STEM教育活动“平衡木”为案例,论述幼儿园STEM教育中幼儿活动项目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STEM教学? 平衡木?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37 1 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概念不断出现。美国科学教育领域的STEM教育是最早的,基于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及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研发,围绕知识、技能、经验、实践、思维、跨学科等6大能力要素开设课程。其特点与我们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契合,注重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也很适合我国的幼儿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的孩子同美国孩子学习一样的课程理念,在帮助孩子拓展知识面、培养能力之外,还可以补充传统教育的短板。 2 案例项目说明 平衡木是幼儿常玩的游乐实施之一,本次活动教师将以“平衡木” 为主题,展开STEM 项目活动。STEM教育模式下,利用乐高颗粒搭建“平衡木”具有了新的涵义。平衡木的制作过程要从观察开始,先去了解幼儿园平衡木的结构组成,认识了横梁和支架;其次完成平衡木的模型工程绘图,由幼儿讨论、设计、绘画;接下来是实施平衡木的搭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多次尝试,完成承重一定量的平衡木;最后请幼儿展示自己的平衡木模型,介绍自己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并说明自己的解决办法。 3 案例实施过程: (一)游戏准备:体验平衡木,感知平衡木结构,设计图纸。 1、亲身感知,发生行动关联。 教师抛出问题,“想去玩平衡木吗?”引导幼儿感知平衡木结构,从感知经验,发展行动关联能力。 2、想象搭建,达成搭建共识。 教师引导幼儿围绕问题“你想搭建平衡木吗?如何搭建平衡木?”,大胆想象,积极表达;鼓励幼儿小组交流、协商讨论、选择与决定,达成“共同搭建平衡木”的共识,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3、设计图纸,形成思维导图。 教师引导画平衡木设计图,幼儿讨论平衡木结构、分工合作,形成设计草图,为搭建提供参考,培养目标意识。 (二)合作搭建 幼儿小组根据图纸设计,挑战合作搭建平衡木;教师通过提问、参与等方式,启发幼儿聚焦问题,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1、幼儿搭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搭建平衡木的橫梁结构 情景:横梁结构,需要采用乐高积木互锁结构的运用。 搭建平衡木支架结构 情景:支撑结构的搭建也要考虑柱形结构的使用,以确保能够支持平衡木。 2)平衡木承重能力 情景:互锁的横梁结构是很结实的,随着重量的不断增加,最后实际上是支撑结构倾倒或者横梁与支撑结构的连接处不稳固,导致平衡木坍塌。 4 案例反思 (一)活动价值与特点 本次活动源于真实的活动,忠于幼儿兴趣,具有如下价值与特点: 1、化零为整,跨学科融合。重视多学科知识在游戏中融合、运用的过程,促进幼儿综合学习整体发展。 2、问题驱动,引深度学习。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聚焦问题,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中,选择最优解,拓展革新学习、思维能力。 3、幼儿中心,促科学素养。幼儿是平衡木项目的设计者、问题的思考者、工程的建构者、效果的检验者、过程的记录者,充分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精神,启蒙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 4、观察反思,促教师发展。正确把握介入的时机与方式,发挥支架作用,促进幼儿深层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活动效果 1、幼儿表现。幼儿在小组中,主动参与、专注投入,在搭建平衡木模型以及解决平衡木模型能稳定承重,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迁移运用经验,内化科学原理,启蒙科学逻辑思维,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学会尊重倾听、沟通协商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挑战中,发展不怕失败、勇敢尝试等品质。 2、教师观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能够把握住介入活动的契机,通过提问、启发、参与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聚焦问题、探究问题,在与幼儿互动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思考 本次活动开展时间分配问题,延伸在本次活动中没有体现,因此更高的平衡结构在本次活动中没有体现。因此下一次同类型课程,导入可以在活动前进行,让有余力的孩子完成延伸活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关于平衡模型,本次活动是采用的乐高积木进行搭建完成,如果园所没有乐高积木情况下,利用STEM课程理念介入更多的生活材料搭建平衡木,考虑材料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卡普罗拉,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Sally Moomaw, 早期STEM教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奕阳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 幼儿园STEM课程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