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数学融入生活——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
范文 | 关亚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推进,分数不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当综合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推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生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126 在传统的小数学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所授知识的实用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到了今天,单一的應试型数学教学已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勇于跳出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培养孩子数学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分析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发展方向,为其量身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其熟悉的生活元素,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打造立体的生活化数学课堂,从而吸引孩子注意力,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推动数学更好的融入生活。本文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仅供参考。 1创设生活化情境 人们总是对生动形象且不失趣味性的东西更感兴趣,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这个年纪的学生天真烂漫、喜欢幻想、衷情于生动和有趣的事物,对复杂深奥、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缺乏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孩子核心素养为目标,从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习基础出发,根据所要讲授的数学知识设置配套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们在充满生动性与真实感的教学情境中,透彻的理解所讲的知识点,把握重难点。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植树问题”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合作植树”的情境,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关于植树的动画,然后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挑选树木并进行阐述,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用鼠标为其选定,然后根据这些选择为其出一道与植树问题相关的题目。这样,在足够真实且颇具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亲身参与将本来稍显枯燥的植树问题透彻的理解与掌握,保证课堂效果,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将数学更好的融入生活。 2引入生活化元素 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对更具生活化与真实感的东西感兴趣,因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切实分析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实际知识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综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入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的生活元素进行数学教学,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推动数学更好的融入学生与生活。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这一单元时,教师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情境创设:“由于你们最近在数学课上表现的很好,所以你们的妈妈要给你们买玩具,第一天有18位妈妈买了玩具,第二天有23位妈妈买了玩具,请问一共多少位妈妈给你们买了玩具?”学生会结合这一情景列出算式,教师需要给孩子们几分钟时间去深入思考计算方法与结果,在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请学生起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对“100以内的加法”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生动的讲解与总结。由于玩具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最喜欢的东西之一,因此,将数学知识与玩具有机结合能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有了兴趣做基础,课堂效果必然令人满意。除此之外,当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时,孩子们有的可能已经开始发问“老师,妈妈真的能给我们买了玩具吗?”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顺带为学生进行一番正面教育,“只要大家好好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乖孩子,那么你们的妈妈肯定会因优秀的你感到高兴,可能就会奖励你, 甚至会给你们买适当的玩具”。这样,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积极的思想引导,最关键的是,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数学更好地融入生活,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3打造立体化课堂 众所周知,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爱动、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口述与板书为主要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注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既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与总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按照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综合运用图片、视频、语音等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更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另辟蹊径,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其真正的带入所讲的知识里面,使其跟着教师的思路遨游数学的世界,推动数学融入生活。 例如,在为四年级的孩子讲授“公顷与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事先向学校和相关部门报备,获经批准之后,举办“走出教室,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篮球场与足球场,观察这些场地的大小,使其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到“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此外,当讲到千克与克这样的重量单位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超市,在果蔬专区里对各种水果和鸡蛋的价格标签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同时,教师应在旁边抓住适当的时机,结合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千克与克这样的重量单位进行点拨与讲解。当然,上述这些能将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立体化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时刻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有效的开展数学主题实践活动,从而让数学走出教室、融入生活,打造立体化的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与创新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与素养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学校与数学教师应当对既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总结,积极转变思维,以培养孩子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坚持实践课堂与模拟课堂并重,打造立体化、生活化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推动数学融入生活,实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质量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潘彩.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2):137+139. [2]张东亮.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5):1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