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范文 | 陈红娟
摘要: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而在数学教学方面,可以发现,其难度在逐渐增大。对于应用题来说,和其他数学题型相比,属于比较难的一部分。目前,由于教师方面的教学方式问题,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导致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始终难以提升。同时部分学生也逐渐生发出一种畏难心理,失去做题的信心,这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因此,需要以兴趣为引导,通过多元化的方式,逐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由此更好的解决数学应用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学习兴趣;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135 针对数学应用题,不仅是教师,在进行该部分教学时犯了难,学生也由于应用题难度的不断增加,而对其充满恐惧,做题兴趣由此不断消减。此时,想要更好的提升应用题教学质量和水平,需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良好应用,实现学生的稳定进步和综合发展。 一、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缺乏兴趣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也要随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优化,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优秀人才[1]。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具体表现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对于数学知识的难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此同时,促使本就存在一定难度的应用题部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难度不断加深,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往的学生对于应用题部分本就存在学习困难和解题困难,随着难度的不断加深,学生的畏难心理也随之加深,对于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 根据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实际的课堂氛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枯燥性,并且十分的乏味。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强烈影响,部分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做出相应改变,使得其实际的教学方式难以贴合数学新课改的实际规定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得到有效扩散,逻辑能力等诸多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培养,由此更是难以完成对应用题部分的有效学习。此外,根据对小学生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在一般情况下,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的,而且经常遇到学习困难以后,其更容易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促使学生不断的增加兴趣,迎难而上[2]。 二、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引入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形势下的教育,教师更多时候是以口述的方式,对应用题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指出,并且对于具体的解题过程,教师一般是以“黑板+粉笔”的方式进行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学习兴趣和解题热情将会逐渐降低,并且对于一些难点部分,学生难以通过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认识和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教学现状,在应用题教学中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源源不断的生机。借助于一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应用题中的相关重点信息,进而实现有效解答。 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张奶奶想要建造一个养鸡场,由于篱笆有限,只能一面靠墙,建造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现在已知这个半圆形的篱笆的长度是15.7米,那么你知道这个养鸡场的实际半径是多少米吗?”想要解开这道应用题,学生需要认知和掌握关于“圆”方面的知识,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不会做,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题目中的相关内容,在大屏幕中画出相应的养鸡场实图,如图1所示。 然后,要求学生将已知信息进行一一列举,并根据实图,结合公式“C=2πr”,求出养鸡场的实际半径。其中,现已知养鸡场周长的一半是15.7米,那么养鸡场的实际周长是15.7×2=31.4(米),而养鸡场的实际半径即为31.4÷2÷3.14=5(米)。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为快速有效的做出应用题,实现自身数学应用能力的显著增强[3]。 (二)增强课堂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基于新课程改革之下,对课堂关系进行了重新认定,新型的课堂关系更为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性,促使教师進行平等观念的建立,这样的课堂更受学生欢迎,学生更愿意在这样的课堂中表达自己的需求,抒发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更为顺畅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之处,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进步。与此同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堂氛围的创造有着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给小学生带来轻松的心情,从而更为快捷、顺利的进入到学习之中。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课堂氛围的创造引起重视,积极开展师生互动。 (三)联系现实生活,教学力求生活化 数学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相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可以不断深入挖掘应用题中的信息内容,不断加强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讲清应用题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的具体出处和来源,同时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要不断地渗透给小学生,由此持续地开阔小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得小学生可以在交互中学会解答应用题。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设计相关应用题,如“你每天都要吃掉500克的食物,那么三天以后,你一共会吃掉多少克的食物?”等,面对这样的题目,有的学生会使用“500+500+500=1500”的过程来计算,也有的学生会使用“500×3=1500”的过程来计算,由此实现学生思维多元化的发展[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特征,只有不断的激发其兴趣,促使其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应用题学习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引导学生不断散发思维,提升兴趣,进而实现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持续增加。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73. [2]张秀娟.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审题解题技能[J].学周刊,2021(08):25-26. [3]王莉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88. [4]张莹.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44):18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