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研究 |
范文 | 郑梦霞 摘要: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小学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能够促使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有效发展,从而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292 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发展与适应未来的必备素质和关键教育,因此教师通过增加德育课程教学,加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社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本素质进行深刻的分析,还可以增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學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在现实中,许多小学教师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带来的诸多益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想法和措施都受到了阻碍,德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尤其是数学这门高理性和高抽象性的学科,相对来说与德育的融合性较差。因此,德育很难在数学课堂中展开,仔细研究后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首先是德育素材问题,许多教师虽然有德育融合各门学科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的素材,也就造成了德育与学科具体教学出现脱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不能理解到德育的实际价值[1]。其次,教师在具体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需要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作为基础,从而以德育来引导学生思想,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思考,这也就使德育的内容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存在一定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德育的有效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构建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复杂理论化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大难度,因此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构建生活情景,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然后进行数学问题情景的探究,接着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教学100 以内数的大小时,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数字中间的规律,可以将班级中小学生的课堂作业本收集起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 23 本,一部分是14 本,构建出实践情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情景中,仔细观察两部分中哪一部分的数字更大,有些小学生会认为个位数 4 比 3 大就会觉得 14 比 23 大。可是却会在实践情景中,发现问题:23 本是比 14 本叠的更高更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来得到正确的答案,即 23 比 14 大,通过规律来推论,以此更好的理解100 以内的数字大小的数学概念。让学生能够在情景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促使小学生在长期的情景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和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加强实践运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要促使学生当堂掌握数学知识的概念、运算方法、公式、定理等,还要促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的价值和应用率。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时,教师在教学完基本的概念、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训练。如:甲同学手中有两支笔,乙同学手中有 11 支笔,那么请问甲乙同学一共有多少支笔?小组同学自由组合数字问题,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再转换角色。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对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实践运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问题。 (三)应用生成性教育来提升德育教学成果 德育是否能真正发挥最大化的成效,还在于学生是否能将德育思想形成内化过程,进而由内化过程生成自身正确的道德观念,以此来实现德育理念的生成性教育过程,最后才能提升德育的实际应用价值。小学教师如果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更需要重视生成性教育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转化德育思想。举个例子,在教师进行新课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活动形式来进行,应用一些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并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协作来完成任务,在小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更能强化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应用道德观念的渗透,进而引导学生发展个人思想,在生成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成果。 (四)采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进行开展德育教学 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历史古迹、名人事迹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国内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内容 教师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开展,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实现教育发现的真正意义。 结语: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情景之中产生对知识的探究欲,从而加强对问题的分析,促使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甫钊.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思考[J]. 读与写(上,下旬), 2020, 017(006):185. [2] 张菊. 小学数学德育缺失的现状及重构策略[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3):0400-0400. [3] 张华丽. 探究小学数学德育教育的渗透[J]. 科学咨询, 2020, 000(004):1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