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
范文 | 胡桂娥 摘要:问题情境是将问题设置在特定场景中,让学生产生思考欲望,急于运用自身知识经验消除困惑的教学工具。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基于学生认知背景,建立可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294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曾经提到: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要的。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源动力。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基于课本教材展开照本宣科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下展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一个生动、趣味性课堂教学,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展开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情景中直观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有效地展开数学问题分析、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知识点时,联系生活中的抽奖活动,进行实践情景创设,如,教师在一个盒子中放入红、黄、蓝三个小球,然后提出问题:小李三次从盒子中展开有放回的抽球,连续三次抽到蓝球的概率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实践,在实践情景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隨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展开不仅注重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思想素质等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认知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为学生营造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践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数学问题情境设计与应用,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可以基于数学知识提出探究性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展开“图形与几何”部分知识教学时,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要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标志。其次,教师基于学生认知过程提出探究问题:生活中那些典型的几何图形,它们具有什么特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探究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在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3注意分层引导,助力学生个性学习 为了使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教师还需关注对学生的分层引导。从而,助力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避免单一教学问题。并且,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活动,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迈向“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动物森林秋季大丰收的情境。兔子多多家妈妈比较喜欢胡萝卜,兔子爸爸喜欢白萝卜,多多喜欢红萝卜。现在家里收获了很多的青萝卜,1个青萝卜能换3个白萝卜、1个白萝卜可换6个胡萝卜、4个胡萝卜能换1个红萝卜。让学生展开分角色体验,分发给他们不同数量、颜色的萝卜卡片,使其结合任务单,进行“萝卜交换”。教师可依据学生综合能力差异,向其分发不同的情境任务———对于基础优异的A层学生,可向其分发较复杂的问题;对于C层认知能力略显欠佳的学生,可对其进行逐层引导,确保其理解问题情境,先挑战相对简单的问题,再进行“进阶”学习。从而,在有效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倍数关系。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化学习,主动提问的次数少,缺乏对问题的认知与探究思考能力。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问题意识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才能学会观察、质疑、思考、探究,激发内在潜能,提升数学能力。例如,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创建游戏类问题情境,在教授“对称轴”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剪纸游戏,设问“一张正方形的纸张如何剪裁成多个大小相等的图形”,之后,教师会提供相应的工具材料,让学生不断尝试,通过尝试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如,在进行探究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猜数字游戏,让学生以接龙的形式说出“3的倍数”。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层次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物体形状类似三角形,如何让计算它们的面积?”在问题导向下,学生会自主实践探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具有解释、说明数学知识概念的作用,对弱化数学学习难度,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发挥问题情境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确保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此,数学教学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数学学科的育人要求,应用趣味性、生活化、游戏化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具体地呈现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探索热情。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深入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建敏.小学数学学段融通的行动路径[J].四川教育,2020(18):20-21. [2]李俊芳.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效果与学生智能相关性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7):94-95. [3]战丽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0(35):149. [4]包林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29):15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