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如何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
范文 | 王环 李占成 摘要: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到愉悦、放松,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文立足于高中化学教学角度,分析了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245 引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优势要进行发扬,对不足要进行改进,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根据知识概念,提升学生深层理解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化学知识概念是化学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只有掌握化学知识的概念,才能拥有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先分析所教学的化学知识的概念,再从化学概念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同时再应用核心知识概念开展深度学习,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的印象,还能提升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离子反应”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电离”,并提问学生:“电离是什么?”,同时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视频,并根据视频向学生讲述离子反应。在讲述后,教师可以再问:“电离是什么?离子反应是什么?”,并让学生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离子方程式”,并提问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需要将物质拆成离子的形式吗?为什么要进行拆解?哪些物质需要拆解?所有离子在发生离子反应后都会发生变化吗?如何能够证实离子在发生离子反应后没有发生变化?有哪些离子在发生离子反应后没有发生变化?……”,同时可以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在提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一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在学生能够熟练回答黑板上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离子反应的视频,并提问学生:“视频中的离子在发生离子反应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同时让学生在独自思考后回答。在带领学生分析视频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独自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任务,并让学生在结束教学前完成,以此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教师使用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的概念,并提升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从而可以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打下基础。 二、根据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思维 教师在开展高中化学知识教学时,不但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所教学的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所教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应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应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镁的提取及应用”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镁的物理性质;镁的化学性质;镁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镁与氮气的化学反应……”。接着,教师可以提问:“能否讲述镁的外观?”,并让学生在回答后完成黑板上的表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镁的知识,并带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中。在学生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后,教师可以根据黑板上的表格讲述镁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过程。在播放提取视频后,教师可以问:“能否根据视频讲述从海水中提取物质的流程?”,并让学生在独自思考后回答。教师可以继续问:“能否猜测出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并在学生回答后问:“你认为提取流程是什么?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可以独自完成提取吗?需要准备哪些设备?”,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其自身的意愿组队。最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在海水中提取溴或碘的视频,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所提取的镁,并引导学生讲述操作过程以及操作的难度。在学生讲述完毕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表扬,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海水中提取物质的能力,那么,能否独立完成在海水中提取金属钠的任务?”,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提取工具,并让学生独自进行提取。在学生完成提取后,教师可以表扬学生,并提问:“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与从海水中提取钠的过程有什么不同?”。教师这样进行高中化学知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并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升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三、创设提问情境,形成引导暗示 化学学习是学生不断汲取知识解答自身困惑的过程,学生若缺乏外力的引导,很容易失去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提问情境,在问题的帮助下,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引,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积累经验,并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促使他们能够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推导与假设,为学生后续的举一反三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物质的量》时,教师通过“物质的量是什么”“物质的量是否指微粒的数量”等问题进行引导,在一系列的发问与解题中,学生能够明确“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考查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互动。 结论: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让部分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新刚.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对策[J].新课程(下),2017(06):175. [2]田明顺.教学情景,提升课堂效率之“蹊径”——略论高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7(06):215. [3]计玮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升化学课堂有效性[J].林区教学,2017(06):92-9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