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画中色彩的主观性分析
范文

    张钰

    摘要:在绘画中, 主观性色彩是表达主体内心情感和体验的绘画语言,也是主体独特的审美价值表现。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将自身主观情况融入到绘画的主观性色彩当中,给画赋予了个人的艺术修养、气质特性、审美情趣、个性特点等灵魂性的东西,体现出真正的绘画艺术。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绘画中色彩的主观性,再根据绘画中色彩的主观性进一步探究色彩教学中主观性的培养,以供参考。

    关键词:绘画;色彩;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绘画艺术当中,色彩是表现和再表现的重要手段,色彩的主观性更是表达绘画者主观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生活的世界当中,无处不存在着色彩,正是因为这些色彩,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紅色热情四射、黄色温情华贵、紫色庄重典雅、绿色生机勃勃、白色纯洁无暇、蓝色清新淡雅等,这些日常生活中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受事实上也是属于色彩的主观性。绘画源于生活,更源于绘画者的内心,因此,在绘画中,将色彩赋予主观性情感,是让整个绘画作品生动、富有灵魂的关键步骤。

    一、中国画色彩的主观性

    中国画由来已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绘画一直属于绚烂的一笔。在中国画当中,渗透着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中国画的色彩更是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文学和伦理学,是人文社会的所用。赤、黄、青、黑、白五色早已被我国民族列为最纯的正色,更是将色彩分了暖冷两种性质。随着中国画色观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绘画色彩观点,改变了中国画的用色。意象是中国画最推崇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古往今来,在绘画艺术当中,向来讲究以情造景,注重意境的表达。

    因此,在中国画用色上,往往处处流露出主观情感和个性精神。意象,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思维方法以及审视精神的精华。所谓“意”,是指人的自主意识,情感思想等等,也是人主观的体现。将“意”融入到绘画当中,本质上就是将绘画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到绘画当中,绘画者借助画笔,借助用色,来向世人表达其情感。当然,绘画艺术的意象并不是指简单机械的摹写自然界中的各种食物,而是以自然万象为蓝本,通过绘画者的创造,并且将其赋予灵魂的一种艺术创造过程。纵观中国绘画色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绘画艺术家在色彩的使用方面,从来不会拘泥于物象色彩,而是在色彩运用中融入自身的主观意识,让色彩更具个性。魏晋南北朝时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绘画色彩观点中指出给物体赋予色彩时,不是对自然颜色的百分之百还原,而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象,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相,反映作者的意图。

    总而言之 , 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中高度浓缩和概括了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 , 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审美观,也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绘画的色彩观认为色彩作为独立形态存在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及人的主观思维中。我们要尊重色彩的独立性与主观性?使其在绘画艺术实践中起到超越描摹现实的文化意义。

    二、苏轼《主竹》的主观色彩

    文人画重立象以尽意,历代文人墨客对竹青睐有加,竹成为文人理想化道德人格的象征。晋代名士王子猷云:“不可一日无此君(竹)。”苏东坡更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竹成为文人画“托物言志”与“托物寄兴”一个重要意象与载体。

    文同爱竹、种竹、赏竹、画竹,从而开创“成竹于胸”的墨竹。苏轼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文同画墨竹的情形:“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苏轼最早看到了文同墨竹的画史价值与意义,即墨竹对于文人画“形”与“色”的突破,同时传承了墨竹的精神与画格,由此开创了文人画的全新境界。

    文同的墨竹直接启示了苏轼的朱竹。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述了文同的一段话:“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同墨竹画的本质在于“急起从之,少纵即逝”。正如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所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则疾有所势。”

    文同画墨竹,解放了文人画的色彩藩篱,苏轼则又更进一步,随后以朱笔画竹。试问世上岂有红色的竹子?苏轼由此提出善鉴者固当赏于骊黄之外的主张。苏轼使文人画的色彩观彻底解放,宣告文人画乃“心画,心声也”,扭转了画史的走向,文人画从此走向成熟,这比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主体论提前了一千多年。

    三、结语

    宋以前艺术创造主体大多是民间画工为主,宋代艺术创造主体身份的转变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审美主体对自身关注的加剧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审美观照的方式。苏东坡关于艺术的创作提出过“成竹于胸”的观点,即为我们绘于纸上的东西不是眼中的东西,也不是手中的东西,眼中的是客观存在,手中的其实是肌肉的记忆,我们绘制的应当是胸中之意气,是事物通过眼睛,传达至心灵,审美主体经过主观处理之后的自我的感受。

    结合《朱竹》这幅未曾见面的作品,让我更深一个层次的有具体依据的理解了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照搬,又好比敦煌的飞天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在天上飞吗,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创作,并不会影响敦煌壁画的价值和它的世界性,相比于古人,有时候反思现代人的思想是不是过于匮乏,通过这些前人的故事和作品,我们应当形成一种意识,就是在创作的时候,要关注审美主体的不同感受,百花齐放才是美。

    参考文献

    1、李琳 . 浅谈绘画中色彩的主观性 [J]. 世纪桥 ,2010,03:155-156.

    2、赵岩 . 浅谈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力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3、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4、胡经之.《文艺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