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 |
范文 | 韦雄良 【摘 要】 文学是作家情感的产物,在其中蕴含了作家凝聚在他拟定的审美形象的主体态度之中,读者的接受是它价值的体现,中学语文教材蕴含了民族、亲情、人文、乡愁等情感因素。现在就其情感因素进行挖掘,是为启发了教育领域内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材;情感蕴含;民族;亲情;人文;乡愁 【中图分类号】 G6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01 文学从作者的角度去看,它是作者以一种久经存储后的一次宣泄,文学是作家情感的产物,在其中蕴含了作家凝聚在他拟定的审美形象的主体态度之中,而这种情感是直接的,作为一种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必定是对生活的理解,是一种意识形态,必定是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因此,它不得不注意读者这一接受对象,在这种心理蕴含与读者接受之间,正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中学教材中这种体现尤为突出,以下就七年级的语文教材(语文版)为例剖析这一层面的意义。 对于情感的认识中国历来就有研究。如《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就道出了诗人更多地致力于抒发个人情志,当然这只是在诗中体现罢了。苏珊.朗格曾认为艺术(文学)是情感的符号,当然这种看法虽有偏颇,却说明了其中情感的作用。 就整个七年级语文教材(语文版)来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感把握:民族爱国意识,亲情意识,思乡(乡愁)情结,人文意识等。民族爱国意识贯穿整个阶段。如《两弹元勋邓稼先》、《木兰诗》、《勇气》、《岳飞》、《我爱这土地》等等。亲情意识自然也占一席之地,如《风筝》、《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我的老师》、《纸船》等等。思乡情结则更为浓烈,如《海燕》《乡愁》、《回乡偶书》、《夜雨寄北》等等。关于人文关怀方面容量更大,因为它考虑的更多是对人生存的思考以及对人(读者)发展的关怀,如《小溪流的歌》、《空城计》、《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鹤群》等等。所以可以说以上几个方面都有深层次上的体现。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评价,不同的情感评价必定是有不同的读者与之相适应。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价值观的逐渐成熟时期,心智完成需要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真善美的鉴别,那么从不同角度挖掘这种意义也显得迫在眉睫。 从民族爱国意识这点来讲,可以说在诸种心理层次来说是较为高层的。通过优秀的人物身上体现出不一样的民族气质,或通过其具体的事迹去体现他们血液中的民族荣誉与归属感。从《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邓稼先冲破重重阻挠回到条件艰苦的祖国,仅这一点就足以令人钦佩的。《木兰诗》中花木兰代父从军,从表面结构看着重反映了当时征战时对统治者的揭露及对木兰勇敢与尊敬的体现。但从深层结构上看却隐含着超越这种文化背景的因素,即国家与个人利益冲突的选择上。无疑,木兰从军中隐含着甚至连木兰自己都未曾觉察的客观目的,可以说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国家。《勇气》中那位法国妇女,她所展现的已不是自己国家的狭隘的归属了,而是种超越国家界限的,为人类和平的奉献了,当然无可否认,这亦是一种包融国家利益的大舞台了。最值得称赞的该属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这里蕴含着艾青心中的悲凉,联系着一种民族忧患感通过隐性的“土”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苦难大地及大地上的苦难生民的关注,诗人传达的情感里的深沉与凝重,却正是对民族的忧郁,他正是以“卢笛”一样的节律弹凑着自己的土地情结和爱国情结。与之不同的《海燕》却更体现出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流浪游子对祖国的怀念。为何曾令自己痛苦不已的故土还会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显然,那是对祖国命运的关注,而《岳飞》则应该更注重在历史的深重感上去唤起学生们心灵的震撼,那种“岳家将”精神,不正是民族气节的体现么? 相比于这种情感,亲情感流露的就显得更惬意些,少了几分沉重,几分沧桑。它更注重的只是当下的一种激越的效果。当然这种情感里无不包容着思想。从主观思想看不能包含作者自己的认识,但客观上却包含着作品形象中自己的意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都是思想的结晶。”这里同样展現出来。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与林莉《小巷深处》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去展现同一种情感:对母亲无私、任劳任怨的讴歌。《回忆我的母亲》是直陈母亲的事实去把那份对母亲的浓情诉诸给读者,而《小巷深处》却通过母亲对我坚定不移的母性关怀与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的对比中去说明,这种无须作者直面坦言的对比是种赤裸裸的讽刺,其教育意义是深刻的。而《我的老师》里莎莉文老师对我细心的教导及我人生转变的恩情,那份浓浓师生情结,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具典范的尊师教材。 当然,思乡情结对于爱国民族方面来说未免有些狭隘了,但在这种细致的对比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应该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大家与小家的相互依托的认识,《海燕》就是这种联系的体现,一方面是思国,另一方面是想家,却在一个海外游子身上粘合起来了。家与国同系一线,那股心酸竟倾眼底。《回乡偶书》通过一个游子在外漂泊的时间跨度上去暗示,对家乡前后差别来反映离家后归乡的无聊。《夜雨寄北》则是通过时空上的虚、实的交错,场景的互换去寄寓。现实与虚幻的对比,更从深层上激发了读者对家,对亲人的示意。而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将个人的悲欢与对祖国的爱,对民族之感融于一炉,同时寄寓了多少海峡两岸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蕴含着对结束民族分裂,完成祖国统一的殷切希望。作者通过广袤的时空提炼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去表达那内心的思乡之情,组成一曲欲诉不尽的爱国之歌…… 在人文关怀方面,它的容量就更大了,它贯穿始终,因为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兴亡,所以它更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暗示。《鹤群》中鹤在遭遇危难的时刻,凭借与身俱来的生命属性,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战胜了壮勇剽悍的苍鹰。鹤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是我们人类所急需的财富吗? 无论是国恋、家思、亲情都无疑是从不同角度挖掘对人们心理的那份高尚,那种对人生存价值的追捕,即一种人文价值的终极关怀,中学教材的编撰从这些方面去展现是深刻的,极富教育意义的。 参考数目: 《文学概论》《七年级语文教学参考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