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对联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翩翩起舞 |
范文 | 单小彬+刘芳 【摘 要】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其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联在咏物言志亦或写景抒情方面,以寥寥数语做到了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但是,受到当下语文教育的功利之风的影响,对联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好像被人们遗忘在一个角落里。为此,笔者重拾这个古老的习俗,把它灵活地运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之中,以期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对联语言简洁而有力,不仅能消除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概括的综合能力。这种形式不仅在介绍作者时可用,在高度概括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时亦可用;不仅可以高度概括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对两篇相似文章比较其异同,以做到突出鲜明。学生在借用或是创作对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便提高了语文水平。 【关键词】 对联;简洁;准确;鲜明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这些整齐而又有韵味的读书声从小学晨读课中传出。《笠翁对韵》以其独有的对仗、押韵、整齐的优势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就是我们常说的对联。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然它能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所青睐的对象,为什么不能让它们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翩翩起舞呢? 一、以对联的形式介绍作者,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了解作者 在学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我们介绍作者就可以引用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的对联“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这副对联高度概括陶渊明的生平、性格、文学创作风格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经过这副对联的介绍,學生很快就能全方位地了解作者,并能更好地体味课文内容。再如,我们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介绍作者曹雪芹时,可以借用曹雪芹好友满族人鄂必所赠的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副对联赞美了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依然保持高尚的品格。他不慕富贵,不嫌贫穷,对任何人都“以礼相交”,这是一位有着平等观念的作家。仅从这两句对联就能读出这么多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对联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在学习辛弃疾诗词时,我们可以借用郭沫若为他其写的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挽联在济南大明湖辛弃疾纪念祠和江西上饶原山麓辛弃疾墓都可以见到,这副对联把一个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词人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及把握诗意。 二、巧用对联高度概括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好的(地)让学生走进作品,感知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 如在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别里科夫的形象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即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人物形象,以根据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及课本中对别里科夫的描写,让学生以对联的形式概括生前别里科夫的形象,学生写出“忠专制,诚沙皇,视死如归;禁思想,锢人性,至死不渝”;“久处黑暗,身在套中不自知;初见光明,心守落后感彷徨”;“战兢兢,唯恐坏事缠身;唯唯诺诺,惊恐新事发生”;“雨伞,雨鞋,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顽固,封闭,一个裹在思想里的人”;“雨帽,大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等对联,学生以这种形式高度概括一个封闭、保守、胆小的沙皇卫道士的形象,非常鲜明,非常生动。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为去世的别里科夫写一个挽联,对他这一生进行高度总结。学生写出“一生胆怯套中生,一世庸碌孤独存”;“装在套子里生活,当一辈子胆小鬼;关在屋子里死去,弱不禁风薄纸人”;“为套所困,日夜战战兢兢;因情而终,一生胆战心惊”;“胆小怕事,心惊胆战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上西天”;“雨鞋雨伞大衣,茕茕孑立,生为套中人;守规守矩小心,踽踽独行,死为史中碑”等,这些挽联又是对别里科夫一生的评价。学生通过这种对联的形式,对生前的和死后的别里科夫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就轻而易举地感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 三、巧用对联能浓缩文章的内容,彰显文章的主旨 学完一些经典的课文后,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的精髓呢?我认为对联这个形式就不错,它不仅能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而且能很好锻炼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如在学完《逍遥游》这篇课文后,其内容和思想就很难把握,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巧用对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有学生就写出“怒依流息,任凭罡风,大境已然有所待;乘顺天气,游御六气,万物皆空蕴逍遥”,以此对联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还有学生写出“大鹏展翅皆有凭有恃,斥鷃决飞岂无无依无待”,这幅对联巧妙地把“有所待、无所待”的主旨概括出来了;还有学生写到“鲲鹏展翅,九万里而南为,而有所待;庄生神游,御六气而乘正,实为逍遥”,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巧用对联,确实能提高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 上完《滕王阁序》一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对联创作。有学生写到“观彭蠡胜况,水天一色,感秋景之雄伟;哀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叹仕途之多艰”;有学生写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赏俊杰之懿范;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叹吾志而自惜”;有学生写到“落霞孤鹜之上,骋目八方,赏天地胜景;青天碧水之间,思接千里,抒失路之情”。这些学生把滕王阁的美景和作者的失路之情形成了对仗,写出了对联,不仅有内容的概括,还有主旨的理解。经过对联的创作,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又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四、巧用对联,将两篇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作对比,做到鲜明突出 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后,我把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拿来一起作对比,学生可以以对联的形式来理解“忠”和“孝”。学生写到“孔明北伐曹魏,临表涕零,此大忠也;令伯不废祖母。辞不就职,是真孝也”;“锦官城外,心向中原,报君出征打天下;洛阳城内,情定祖母,尽孝服侍悯人心”;“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冒死进言,此乃忠;祖母日薄西山之时,诚心递献,此乃孝”。这样的对联写出来,“忠”“孝”之主题就尽在学生心中了。另外,我们让学生把《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作比,也以对联的形式感悟这两篇美文。学生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为忧国忧民;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却叹壮志难酬”;“观巴陵胜状,春和景明,谁人与归;看孤霞落鹜,水天一色,彭蠡依旧”;“登岳阳楼,望天光碧顷,先人后己志愿不休;临滕王阁,观孤鹜秋水,无路请缨心意不改”。这样的对联使得美景、感情尽在学生心中。 对联语言简洁,准确有力。巧用对联不仅能消除了语文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概括的综合能力。这种形式不仅在介绍作者时可用,在高度概括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时亦可用;不仅可以高度概括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对两篇相似文章比较其异同。所以,让对联走进高中语文课堂,使之翩翩起舞,这的确不失为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好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赵锐注解,李渔原著《笠翁对韵》【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李文郑.《名联鉴赏大辞典》【M】.中原农民出版社会,2010. 3.胡湛;彭素娟;张健;论对联中三字领字的平仄安排[J];科技资讯;201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