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能力提升方法探讨 |
范文 | 张静洁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农村小学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孩子接受起步教育、获取知识信息的直接来源。相比较大城市而言,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地区,教师语言技能普遍不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语言的优劣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鉴于此,本文就河南省扶沟县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语言技能提供借鉴。 一、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现状 1.随意性的课堂口语现象严重 课堂语言以口语表达为主。但与日常口语不同的是,课堂语言是规范的、严谨的。我们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课堂语言都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暴露了这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精心组织、提炼课堂语言。最明显表现在语言组织过于松散,想到哪就讲到哪,思维混乱,语言不流畅,意思表达不够完整清晰。教学过程中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也使教学任务得不到顺利地完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日常的口语。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热爱模仿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所使用的口语,可能会被学生所模仿。过多地使用日常口语,就会给学生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养成标准的口语表达,还可能会使学生将不规范的口语应用于书面表达之中。 2.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欠缺 农村学校,学生在课上举起了小手回答问题总是含糊不清、吞吞吐吐,很简单的问题总是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出来。语言学家的研究证明,孩子语言的发展来自对周围生活环境语言样本的模仿,他们说话的口气、语言组织方式等所形成的风格都取决于模仿样本的风格。这也是我们日常在说的向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的语言水平,往重课堂语言的“榜样”性,在课堂上运用规范、严密的语言,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还有的教师自以为多说几遍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口中会经常重复某个词语或某句话,而自己毫不自知。诸如“这、那、这个、那个”等指示词,或者“嗯、啊、呢”“是吧?”“也就是……”“对吧?”等等,都会经常出现在这些教师的课堂语言中。这些语言不仅无助于教学的开展,还影响教材讲述的明确性、简洁性,且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学生思维准确、有序地展开。 3.课堂教学语言语气语调欠缺艺术性 现实的教学课堂,不乏有些教师讲课语言无味、语调呆板,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有气无力……课堂本应该是教师情绪高涨,说话铿锵有力,语调抑扬顿挫。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教师讲课,听起来就应该让学生是一种享受,亲切、舒展。教师讲课语速太快,学生反应跟不上 有的则慢条斯理,尤如催眠曲。讲课面无表情、语言很干瘪、语调很平直,听了使人打瞌睡 整节课像木桩样站在讲台上,没有手势语言、没有表情等等。 二、农村小学教师语言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我们将教师的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表达语言和形体表达语言两个方面。 1.口頭表达语言。口头表达语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音质音色音量。一个人的音质好、音色美,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就很舒服、很悦耳。作为教师,讲课给学生听,音质音色如果不好的话,应通过练气、练声等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音质音色。平时人们之间的日常对话,其声音的强度大约为50~60分贝,这种音量用于上课显然不够,因为教室的空间比较大,学生比较多。所以,教师需要特别提高音量进行教学,而且必须要有这种能力。教师讲课的音量约为70分贝左右比较合适,而且要做到随着教学内容、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口语能力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教委、国家语委规定: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 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作为“全科型”的小学教师普通话都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3)语调。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声调的升降及抑扬顿挫等变化。语调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语言情感的主要因素。教师讲课的语调应随着教学内容和进程而变化。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和过渡时,在叙述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时,语调要高一些,语速要慢一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根据需要,教师讲课时应注意停顿和转折,使其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指教师在讲课时用手势、表情、姿态等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语言活动,是对口语的强化和补充,适当的形体语言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形体语言包括表情语言(微笑、眼神)、姿态语言(站姿、坐姿、走动、手势)、外表语言(衣着、发型、化妆)等三大类。 (1)表情语言。分为面部表情和眼神。面部表情是传达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能传递多样的情绪。尤其是微笑,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让自己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保持交流,将学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和速度。(2)姿态语言是指通过躯干和四肢的动作变化传递信息。恰当的使用手势配合口语可以增添口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口语更生动。教师走上讲台要举止得体、庄重潇洒、落落大方。站立的姿态要给人以挺拔、稳健、活跃之感。(3)外表语言。教师的相貌、衣着、妆容等对教学效果也有不容小觑的影响。教师的衣着应自然、整洁、大方、,忌穿奇装异物。教师的整个形象既要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策略 1.努力提升教学语言技能和运用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应从自身出发,不断拓展知识储备,增强语言表达技巧,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应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加强学识修养。对教师来说,应该具备自身丰富的语料库,掌握大量能够熟练运用的语言材料,同时还需要拥有一种相对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能够随时按照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渴望,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 2.学校切实加强教师的语言技能训练 作为农村小学,应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如开展普通话过级班 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用气发声训练、口语表达技巧训练、教育教学口语训练、教师肢体语言技能训练等培训 组织说课比赛等。广大的农村教师,尤其是方音较重地区的教师一定要克服说普通话的心理障碍,通过多听、多说、多练以及录音矫正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克服方音,规范用语,杜绝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除此之外,农村教师还应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掌握正确的用气发声方法,讲课时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连贯流畅,说话“知而能言,言之能顺”。 3.苦练内功增强语言艺术 语言能力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能有一点幽默生动,能说出智慧联翩的语言来。有了好的积累,这就要不断练习。要多说,且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练。流利的语言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而磨练出来的。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做任何事情,态度很重要。常言道,感人(下转297页)(上接294页)心者,莫先乎情。饱含儿童情味的语言,使学生们没有距离感,而增加了亲切感。 4.多措并举提升语言修养 教师教育学生主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应该从源头上抓起,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教师法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有关条款的进行修改和完善。正确缓解教师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制度的调整,降低教师的压力之外,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其次要正确處理师生关系,无论从教师的神圣职责来看,还是从教育心理学原理来看,教师只有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才会使学生感到愉悦,消除逆反心理,愿意和教师亲近才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四、结束语 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应有效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技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规范、生动,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教师教学语言与教师个人魅力指数紧密关联,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语言优化技巧和方法,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增加教师个人教学魅力指数,形成重要教学资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