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浅析
范文

    【摘 要】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本能结构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结合创立了“爱欲解放论”。“爱欲解放论”提出爱欲本质论是爱欲解放的基础;劳动的解放是爱欲解放的途径;通过“总体革命”实现爱欲的解放,建立一种非压抑文明。“爱欲解放论”存在着理论上的局限,主要通过爱欲本质论、劳动解放论、“总体革命”论的局限性体现出来。同时,“爱欲解放论”也有其理论贡献,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爱欲解放;异化;非压抑文明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43-02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哲学改造并将其嫁接给马克思主义,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异化劳动理论、人类解放思想相糅合创立了“爱欲解放论”。一、“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观点

    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思想熔为一炉,在《爱欲與文明》、《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中全面阐述了其独立的思想体系,“爱欲解放论”便是其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第一,爱欲本质论是爱欲解放的基础。首先,“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① ,有“意识”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所占比重较小;而“无意识”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其次,作为人类精神活动核心的“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其中“生命本能(爱欲)压倒了死亡本能” ②,体现了人的本质。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性欲是生命本能的主要内容,而生命本能又体现了人的本质,因此性欲自然就是人的本质。再次,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对于“性欲”有两个层面的解释,一是指异性之间的对于生理肉欲的追求;二是指整个人类有机体对于普遍快乐的追求。马尔库塞进一步强调追求普遍快乐的“性欲”才是人的本质,即“爱欲”。“爱欲”是“性欲”在质、量上的提高和升华,是一种更加普遍而持久的快乐,是人的真正的本质。

    第二,劳动的解放是爱欲解放的途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论和人的本质就是劳动的观点,对于正在寻求人类解放途径的马尔库塞而言是极大的撼动。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有待补充,分歧主要出现在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上,马克思在《手稿》中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劳动,而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应该是超阶级的、纯粹的爱欲。因此,人的解放是爱欲的解放。最后,马尔库塞明确表明爱欲的解放关键是劳动的解放。劳动是最基本的占据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的爱欲活动,劳动比其他活动更能体现追求快乐的本性,更能实现人的自我升华。符合人的本质的劳动使人享受到一种真正的欢乐,“这种欢乐必然起源于正行动着的整个身体,起源于正活跃起来的爱欲器官。”③

    第三,通过“总体革命”实现爱欲的解放,建立一种非压抑文明。首先,针对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文明的存在正是依赖于对爱欲的广泛的、强化的管制和控制” ④的观点,马尔库塞指出了建立一种非压抑文明的可能性。其一,弗洛伊德认为解放爱欲和保存人类文明是不可共存的,马尔库塞则认为爱欲本身并不具有反社会性,相反爱欲只要恢复了它原有的性质,就会表现出一种凝聚力和约束力,还会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其二,弗洛伊德认为在物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现实世界就会要求人们压抑爱欲从而创造物质财富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马尔库塞则提出通过劳动的解放而实现爱欲的解放,既能改变物质财富贫乏的境况,又能合理地发泄爱欲,从而解决了创造物质财富与解放爱欲之间的矛盾。基于此,马尔库塞提出了受现实原则支配的“基本压抑”和受操作原则支配的“额外压抑”,要想在保持现代文明的前提下实现爱欲解放,必须消除这种“额外压抑”,即用一场“总体革命”来推翻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二、“爱欲解放论”的理论局限

    “爱欲解放论”展开了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新的理论批判,表达了追求人类解放的美好夙愿。但是这一理论并不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甚至在某些观点上和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显示出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第一,爱欲本质论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首先,马尔库塞认为人的生命本能(爱欲)是人的本质,抛弃了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而爱欲源自人的本能结构中的“无意识”,因此,人的本质是一种超阶级的、抽象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 从而强调了人的真正本质在于其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其次,马尔库塞不承认意识对于人的活动的能动作用,简单把人的本质归结于爱欲,把人的活动归结于对爱欲的追求及满足的过程。然而,马克思提出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独有的机能和属性,能够对人的一切行为起到能动作用。由此可见,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归结于爱欲,把爱欲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一种片面的、抽象的、具有理论局限性的观点。

    第二,劳动解放论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马尔库塞提出实现爱欲解放的关键是实现劳动解放,并自认为其关于异化劳动、劳动解放等观点均来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马尔库塞的“劳动解放论”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实质上是大相径庭的。首先,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位是不同的。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从而提出要实现劳动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的解放。马尔库塞虽然也承认劳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他认为劳动只是爱欲解放的途径。其次,两位哲学家对于劳动的作用也有着不同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的多方面需要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满足,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基础也只有通过劳动加以创造。马尔库塞未对人的需要进行多层次的界定,他认为人的主要需要就是本能需要——爱欲,认为劳动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爱欲。再次,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来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此文是马克思对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因此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而马尔库塞的“劳动解放”论是建立在“爱欲解放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归根结底是一种片面的唯心主义思想。

    第三,“总体革命”论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首先,就革命动因而言,马克思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马尔库塞把社会基本矛盾简单归结于贫困。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两大标志——物质上的贫乏和重体力劳动均已逐渐消失,因此马尔库塞不得不寻求新的革命动因,即“爱欲的压抑”所造成的“人的本质被异化”的现状。马尔库塞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状而非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来寻求革命动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根源理论的误解。其次,就革命主体而言,马克思认为革命的主体应该是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马尔库塞却把革命的希望寄托于工业社会势力范围之外的群体——第三世界的被压迫者和西方工业社会的“新左派”。再次,就革命方式而言,马克思主张暴力革命,当然也不否认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使用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尔库塞提出以“总体革命”的方式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非暴力的反抗。综上,马尔库塞的“总体革命”论完全歪曲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是一种带有虚幻性质的乌托邦式的解放理论,通过“总体革命”道路,无法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三、“爱欲解放论”的理论贡献

    马尔库塞通过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相结合建立的“爱欲解放论”虽然存在着理论上的诸多缺陷,但同时也是一种严肃的社会批判理论,表达了破除压抑、追求人的本质解放的美好愿望,其理论上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爱欲解放论”是一种从技术理性批判到心理机制批判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有所启发。其一,马尔库塞对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批判态度值得肯定。当下,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思想意识多元的关键时期。对于现存的种种矛盾,我们要运用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此展开理性的批判,从而将矛盾转化为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二,马尔库塞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方法值得借鉴,将技术理性批判拓展到对人心理机制的批判,更加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时期,真正的危机是人们已经习惯被技术统治从而丧失了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和自我认知,因此有必要指向人的意识最深处,展开对人的心理机制的批判。基于此,在开展各项工作之中,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使人们不仅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能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其次,马尔库塞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材料。马尔库塞在界定人的本质时,结合了弗洛伊德理论中对于人的本能结构的相关论述,是从人的生命有机体本身出发展开对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同时,马尔库塞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是基于对工业社会技术理性的批判,并且经由意识领域深入到无意识领域揭示了人的主体意识不断丧失的现状。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的相关论述,对于当下我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其一,不仅要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关注其精神世界和心理需求。社会转型期间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不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贫乏造成的,也和部分人的精神压力强、心理落差大有关。基于此,应该加大对人本身的关注力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更加彰显人文情怀,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二,使人们自觉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可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因此,人们需要意识到自身是历史的创造者,承担着推动历史发展的艰巨任务,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下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重塑独立人格、发挥自身价值。

    最后,马尔库塞对现代科技的反思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马尔库塞指出“提高效率和促进増长的蔓延开来的理性,本身就是反理性的”,并且将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病与现代人的单面性归结于技术理性,着重强调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对于马尔库塞的观点,既要看到其揭露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合理性,也要认清其过于渲染科技的恶劣影响的夸张性,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一,要辩证看待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合理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往往不是即刻凸显的,而要经过一个过程。因此,在应用某种科技改造世界时,需要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合理的预估,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降低科技的负面影响,从而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其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将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规避马尔库塞所提出的“科技异化人类”的怪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是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切不可本末倒置。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强调科学精神,也要强调人文精神,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最激进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糅合创立了“爱欲解放论”,对于马尔库塞的观点我们应进行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理论贡献,也要看到其理论局限,从中汲取理论养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

    注释: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01.

    ② [美]赫伯特·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9.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0.

    ④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1.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参考文献

    [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杨瑞琴(1994-),女,四川广元人,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