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平面构成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研究解析 |
范文 | 陈燕茹 【摘要】在中职平面构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基础。对此,文章主要对中职平面构成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简单参考。 【关键词】中职平面构成课 发散性思维 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TP31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75-02 在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平面构成的应用领域在持续的拓展。中职平面构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在整体上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提升空间,而基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一、中职平面构成教学现状 在中职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的,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要综合实际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一)作业形式单一化严重 平面构成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严格,在作业设置过程中对于作业的样式、内容型较为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力以及创作能力较为重视。但是,通过对现阶段的平面构成课作业分析可以发现,多数的作业形式过于单一,表现形式过于僵化,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 (二)教学模式陈旧 通过对平面构成课的教学现状、目标以及要求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但是,在多数的平面构成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分析,无法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较为陈旧,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三)缺乏创新性 平面构成课对于理论與技法的要求较为重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多数的学生在平面构成课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意,模仿痕迹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基于发散思维的中职平面构成教学策略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发散性的思维模式,要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基础之上,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而教师要明确自己合作者的身份,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建议,为学生提供思路与素材,通过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深入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基于发散性思维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分析,通过学生的想象以及联想分析,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一)基于平面构成概念塑造发散思维 在平面构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基础要素的重视,通过不同的点线面的不同组着,通过不同的大小、形态、位置等设置,给学生全新的感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第一,平面构成课中的点会直接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在其周围物体出现变化的时候就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探究分析不同的点的形状,要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模式,通过发散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点的变化、形态的转变中给学生以启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元素进行分析力,构成新的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点的具体位置、大小状况、数量多少、面积大小、聚集以及分散状况、虚实信息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不同的画面特征,让学生基于点的具体状况以及感觉对其进行创造。通过不同的创造,分离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与感受,进而通过不同的方式、角度对其进行诠释、运用以及表现,这样才可以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二,线元素的应用 线是一种有长度、方向,但是没有长度视觉元素的特征的基础性元素。线作为一种重要的平面元素,其不仅仅只具有方向以及长短,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赋予不同线条不同特征,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分析,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作品的创新性以及艺术性。例如,学生通过直线表现刚毅、阳刚;通过曲线彰显感性与优雅,通过不同的线条粗细、长短、方向的不同,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设计,描绘不同的作品,给人们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线条的不同颜色,其表达的涵义也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并且加以利用。 第三,面元素的应用 面作为平面构成课的重要内容,在对其进行创造过程中并不应该将其看做单一的状态。在平面中,要综合不同的形状,将面分为几何形状、有机形状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在视觉上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形状其表现的感情、色彩以及涵义也是不同的。在种植平面构成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引导,让学生对各种事物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分析,要在不同的形态、角度、方向以及距离对其进行分析,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拓展,通过不同的造型塑造对其进行设计,进而给人们一种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影响。 (二)发挥想象力,弱化定性思维模式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力是创意的源泉。在平面构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要用于创新,突破常规想法,要抛开逻辑、思维的显著与影响,要在不同的角度以及内容对其进行分析,充分的凸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一些生活元素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创造。例如,在进行“基本形重复构成”的相关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状况的观察分析,了解其不同的设计思路,通过对点线面的重新组合规划,产生不同的图案,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教师在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分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不同的方式与手段,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突破学生的思维枷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构思,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各种实施内容,通过多媒体对不同的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视觉冲击过程中,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生动、形象的理解各种知识内容,这样才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实践中要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要探究不同的解决方式,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念上对其进行梳理,基于自己的理解以及感受,通過自己的实践操作拓展思维,避免过度模仿导致思维僵化问题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手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通过新颖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吸引,调动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而及发放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重视动手能力,挖掘创造潜能 在平面构成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电脑与实践动手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不曾了解的事物、感受到自然之美,通过自己的能力创造美,进而感受美,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协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中职学校的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模式,要避免通过传统讲解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出现,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置,要激发学生创新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积极主动的探究思考,在实验中发现各种知识与现象,了解自然中各种物体之美,在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然后在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述出来,学生在这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就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可见,在平面构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兴趣的培养,要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及时解决各种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支持与肯定,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要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要基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创新的思维模式观察、分析,突破思维的枷锁与限制,进而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提升作品质量,进而在根本上提升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啸.中职平面构成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7(19). [2]李彦.中职平面构成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27-28. [3]江轶君.加强中职平面构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J].成才之路,2017(29):3-3. [4]邹梦倩.基于创新思维的中职平面构成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