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问题及诱因探析 |
范文 | 周婷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在资助育人上也有着诸多缺陷,本文则从实际出发论述了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内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资助 问题 诱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23-02 引言 根据《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在本专科教育阶段,国家已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勤工助學、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资助体系的完善已基本解决了高院校贫困学生有学上的问题,但关于贫困生如何全面发展问题却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贫困生以”助“养家、贫困生精神贫困、技能贫困和信念缺失等。而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专科类学校数量呈现逐年递增,2014年全国专科类院校已上升至1327所。逐步扩大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吸纳了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于这些学生的经济资助和精神扶助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项重点工作。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学生培养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特点,因此探索高职院校资助中的问题也变得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现行资助体系内容 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相关政策文件,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勤工俭学、校内特困补助、伙食补贴、学费缓交、求职补贴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以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还有的高职院校利用假期走访在校表现优秀的贫困学生家庭,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学校通过这一举措,既宣传了办学效果,又鼓励了贫困学生好好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这些资助体系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逐步完善成了层次丰富、覆盖面广、行之有效的资助对策,为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1.经济资助覆盖面广而精准度不足 高职院校经济资助体系的完善,基本覆盖了高等职业院校在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但对于特别贫困、持久性贫困或因突发性事件引发贫困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经济资助力度不够,扶贫精准度不足,没有形成程序性解决方案,导致部分贫困学生虽然受助,但经济困难依然成为其学习的巨大负担,无法真正资助到点、到位。虽然通过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等多种资助渠道,许多特殊贫困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资助渠道交叠来减轻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家庭的负担,但由于申请资助和审批需要过程,拨款时间固定,许多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先垫后补,在实际操作中也导致了大学生阶段性经济压力,特别是有多种因素交织导致的贫困,以及因突发性事件引发的贫困,在经济救济和扶助时会出现滞后,影响资助的实际效果。勤工助学也是高职院校的资助渠道之一。由于勤工助学方式脱离了无偿助学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劳动,锻炼自身素质,提高实践能力,获得相应经济报酬,也被作为是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可提供的岗位数量少、层次低,提供的时薪较校外低,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匹配,职位申请和职务匹配没有形成规范体系,导致多数贫困生对助学岗位信息不明,对勤工助学岗位评价不高。很多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大学生是老师推荐的学生干部,他们之中大多数并不是家庭贫困问题学生,而是出于其他目的进行勤工助学,这使得勤工助学岗位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用。勤工助学岗位虽面向全校学生,但应该向贫困生倾斜,优先实现对贫困生的扶助,才能真正还原勤工助学的初衷。 2.资助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发挥不足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招生面向全国各地,学生家庭困难状况,难以进行实地考察认证。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在被动接受无偿的方式资助的同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进而导致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所谓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身份[5],在大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致使学生资助工作背离宗旨,难以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 3.资助方案设计缺乏个体针对性 对学生的资助主要在经济方面,而且主要以资金资助为主,辅以勤工助学的形式,而高职学生的困难存在多样性与复杂性,学习方面的困难尤为常见。另外,社交、表达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而目前的学生资助工作尚未涵盖制约高职大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高校资助工作矛盾的主要原因 1.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目前在大学生思维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不良思想包括:办事找关系、一切向钱看、急功近利、热衷潜规则和奢侈浪费。所以很多大学生为了拿到助学金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热衷于私下找负责资助的老师送礼、请客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一旦某些大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助学金,很快就会传递到其他同学耳朵里,也会对其他同学的价值观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争相效仿,严重破坏学校的道德环境和教师形象,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直接打击。 2.资助工作者管理缺失 资助工作者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导致资助工作矛盾重重的重要原因。例如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资助工作者为了“省事”没有具体去落实“申请表”的具体内容,导致认定出现偏差。资助工作者往往根据表象认定实质,而不进行全面的调查,例如大多数的资助工作者都过分强调表象,例如过分进行“衣着,饮食”的调查,而忽视了“情感”和“成绩”进而导致片面的评价标准,扭曲了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和正常的生活态度。 3.资助体系自身的缺陷 资助体系是国家根据高校学校的发展而制定的,但是资助体系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因为一套资助体系不可能适应不同时代的高等教育过程。目前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贫困生的认定方面给出了参考意见和比例,但是具体的落实和监督机制并没有形成,以及对伪造证据和责任划分没有给出法律依据,进而导致违法领取“助学金”成本较低。 4.专门从事资助工作的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专门从事资助工作的教师较少,资助工作主要集中于经济上的资助,而从事育人助学工作的教师数量更少。学校资助育人仅靠少量教师和二级学院自主进行育人活动,无法形成体系。对于贫困生的育人工作没有考核体系和评价,资助工作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清晰,工作量无绩效和奖惩,无法调动二级学院教师资助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缺乏专门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教师队伍,也就无法形成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专门性的资助育人工作,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性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无从激发。 四、我国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推进措施 1.增强校企合作,促进全面成长 支撑着贫困生家庭坚持把孩子送入大学校门的理想信念往往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能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贫困生甚至他们家庭的奋斗目标。因此,增强校企合作,是一个不论是对企业、学校还是贫困生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选拔优秀的贫困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学习锻炼,为将来长时间的用工做更充分的准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职业规范培养学生,与学校的理论学习形成互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借助校企合作的机会,贫困生可以更早接触用人单位,提早适应社会,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可以说是一个“三赢”的方式。因此,增强校企合作可以有利于贫困生更长远的发展。 2.对接受资助的高职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在接受资助的高职生群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并接受了资助,因此会感到自卑。认为自身与其他同学是不一样的,是不平等的。别人可以大手笔的花钱,而自己只能谨小慎微。长此以往,他们的自卑心理便会被放大,甚至会产生精神抑郁。针对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在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接受资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高职院校可针对接受资助的学生单独开辟一间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者规定时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长期安排心理教师坐诊。如此一来,一旦接受资助的学生产生任何心理健康问题,便可随时进行心理咨询。为更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心理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所有接受资助的高职生进行走访,通过走访的形式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积极解决心理问题。 3.积极组织接受资助的高职生进行交流 为更好发挥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还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接受资助的高职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在交流期间,可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身在接受资助后的生活与学习变化,将自身的心路历程完整分享给其他同学。对于接受资助后所产生的困惑,也可积极引导大家进行相互间交流。通过交流解决这部分学生在接受资助后存在的内心困惑,同时教育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学会感恩戴德,接受资助的高职生要明白资助是党的好政策,接受了资助就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学会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是资助点燃了每一个大学生内心未燃的火种,点燃了贫穷和希望,促成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一定要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资助工作实践表明,积极组织接受资助的高职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發挥。 4.创新设计以育人为目标的精准化资助项目 资助工作的目的是育人,然而资助形式的不同直接影响育人功能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出发,鼓励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参与资助方案的制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多方了解、专业心理测评和能力测评的基础上,根据困难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通过勤工助学、健康心理、公益服务与创业实践教育等多维帮扶,为学生创造经济脱贫和心理脱贫的良好条件,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为此,对于勤工助学、公益服务和创新创业帮扶等资助方法,要根据不同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特点、专业特点、心理特点、社交能力和学业阶段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系统化的资助项目,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目前学校已经形成由校内外专业人士指导的形象礼仪、时装表演、刺绣、外语、计算机、舞蹈、音乐、体育和创意思维训练等系列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结合贫困学生特点,从心理学角度激发他们发现发挥自身特长,增强自信心。 5.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资助工作规范化 资助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环节,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整个资助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资助工作也是影响力较大的工作,一项工作有失公允,整个学校公平环境都会受到牵连。因此,应该规范学校资助制度,做到有责任、有指标、有考评、有监督、有法律、有支撑,使资助制度具有科学性,资助方案具有可行性,监督检查具有时效性。首先,力保资助工作从遴选、确认、发放、落实、反馈都处于监督之下。其次,发挥资助工作的激励作用,通过物质帮助,推动学习、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贫困生实现成长成才。 6.加强资助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大以及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开始突击录用“辅导员”,资助工作者是“辅导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莠不齐的辅导员队伍对资助工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辅导员资助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资助政策,资助方式和资助方法的培训,帮助辅导员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和完善好资助政策需要具备的条件。杜绝辅导员为了私利照顾某学生而开后门,破坏资助的公平环境,影响学校的教育氛围。 五、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在助学中所起的作用。贫困生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来做保障,更需要资助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只有育人与资助有效结合,将育人思维贯穿于资助工作中,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解决现有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月琴,张雪华.标签理论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J].教育与职业,2017(23):72-76. [2]俞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3):154+156. [3]陈益飞.高职生资助精细化管理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36-39. [4]谭明成.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认定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3):177-179. [5]曾燕玲.高职院校资助机制建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6]王莉.试论班主任在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中的角色定位[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52-54. [7]曹译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01):21-22+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