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范文

    梁泳

    【摘 要】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只有达到学生“会学”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产生了对历史浓厚的兴趣进而掌握了历史课的学法,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 的效应。

    【关键词】初中历史;策略;剖析史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11-02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 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 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 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 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程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必然的,它是由敌我双方矛盾的根本特点及其 变化的总趋势决定的。但是,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时日,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胜利哪一天到 来等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总之,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 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总结,得 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 东西存在。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 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 学目标的实现。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 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 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 后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 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仪、录音、录相 等电教手段),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事迹展览)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 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指导学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内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内、外因这种关系,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 只是指教师的“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

    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纯 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旋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片面 地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另一种是教者也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學”,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 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采用“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所谓教法,是指教 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基 本规律、基本方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只有达到学生“会学”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产生了对历史浓厚的兴趣进而掌握了历史课的学法,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 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赵艳霞.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关于转变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新一代(理论版),2012(6):156.

    [2] 张玉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6):8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3: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