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刍议研说教材 |
范文 | 马玉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30-02 一、研说教材的提出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要达到高效课堂,从教师的的角度必须要解决两个根本的问题:一是“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怎么教”的问题.新课改以来,我们过多的关注了“怎么教”,在教学方法、如何处理教材上考虑得更多-些,淡化了“教什么”,实际上“教什么”“怎么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如果教学方向出了偏差,就会南辕北辙,再好的教学设计和方法都会失去意义,因此教学研究还要回到文本,回到教材,回到学科。 二、为什么要研教材 1.从学生的角度谈。 我们的语文课天天都上,六年学习后,能有多少学生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所提出的具体阶段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是不尽人意。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让学生有所得,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充分发挥一篇篇课文的例子功能,根据课标的阶段目标,每一节课要教什么,培养学生哪些语文素养,从而逐步实现课标中的一个个目标?那么研教材的过程我们会对此有所梳理、思考和研究。 2.从老师的角度谈。 在学校会有这样的现象,教过一次或几次一到六年级大循环的老师和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是不一样的,送过多年毕业班的老教师即使在教一年级第一册内容时,在讲到某一部分知识时头脑中就会产生联想:在中年级的哪一部分知识与这一部分知识有关系,在高年级哪部分知识与这一知识有关系。而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头脑中一般不会产生这种联想。教第一册不想第二册的事,教第一单元不想第二单元的事,不能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那么,一个教师是否只有教完一轮教材后才能对整个学段的知识把握呢?那就太晚了。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都要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认真研读课标,了解整个学段的教材编排意图,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做到得心应手,前后联系: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更要研究教材,从而达到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三、研教材,研什么 1.明确目标知教材。 研究课程标准,清楚课标理念,尤其是对所教年级的阶段目标,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细读目标,关注到某一阶段目标与前一阶段、后一阶段目标量与质的变化。比如在阅读中默读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我们在教学巾不同学段默读的训练就要有所侧重,尤其是高年级,在默读的指导上,就要在速度上有所加强,到了六年级,学生在3分钟应该能读完千字文。那么在备课中,至少要思考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我们每一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和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阶段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制定这节课达成哪些目标,达成到什么程度,要清楚,要明确,从而在一节节课堂教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训练,实现课标提出的各项目标。 因此研教材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课标。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日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只有不折不扣的达成年段日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 2.把握编排熟教材。 要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对一册教材进行质与量的解读;梳理教材的编排体系,文化单元主题,清楚每一单元的内容及结构,把握分析课文特点,还要关注到教材的课前导语、课后问题、资料夹、小练笔、图片、照片等等:老师们要知道,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中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既能在横向上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说明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能按照知识大类把整个学段的的同类知识作简要纵向整合,弄清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像钻井一样把它钻透,形成一条纵贯线。这样每一部分知识既有横向联系(课本的编排顺序),又有纵向的联系(靠教师整合),就形成了立体。同时,在深入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教材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哪些可供开发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化,这样,教学内容的安排才能恰切,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师生对话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时候,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去阅读大量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帮助自己了解教材的写作背景,人文内涵,思想意识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自然情况,提高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才能使解读由模糊到准确,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平面到立体。 3.教学实践悟教材、了解学生用教材。 在研说教材的活动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让教学“回家”——实施基于课标的教学。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审视课标、教学、评价检测的一致性,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在师导生悟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的高效。同时,研教材的視角不仅要停留在课标、教材的钻研上,必须研究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及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教材观,才能很好组织教材、运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以学论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老师们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相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学生未知的、难知的,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趣和关注点? 有了这些思考,相信这时我们的教学策略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钻研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根深则蒂固,根深则叶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