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减少小学生的攻击行为 |
范文 | 欧缤忆 【摘要】攻击行为是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它不仅影响同伴交往,而且会逐渐影响学业,降低自尊,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攻击行为的成因既有外在客观因素又有内在心理因素。本文欲探讨内在心理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与个体的感觉寻求水平和社交焦虑程度紧密相关。感觉寻求、社交焦虑对攻击性均具有正向预测力。据此,笔者尝试提出应对攻击行为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感觉寻求 社交焦虑 攻击行为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17-01 攻击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行为,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导致校内外暴力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危。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干预机制进行探索,并进行合理高效的干预,从而尽量减少攻击行为。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数不胜数,笔者经过搜集和整理,列举一二: 刘卓娅等(2011)研究了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发现社交焦虑与攻击性呈正相关,社交焦虑对攻击性具有正向预测力。 邹存政(2011)研究了犯罪青少年的感觉寻求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感觉寻求水平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Joireman,Anderson(2003)研究发现感觉寻求与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都存在相关。 以上研究均表明,攻击行为与个体的感觉寻求水平和社交焦虑程度紧密相关。 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认为感觉寻求水平越高的个体追求冒险的渴望程度就越强,对新颖刺激的偏好就越大,违背社会规则的意愿也越强,这样的个体更容易引发攻击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而社交焦虑程度高的个体伴随着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是受同伴排斥的,因此在一些模糊的社交情境中,容易把对方可能是中性的行为加工成是讨厌自己、排斥自己或欺负自己的表现,从而引发攻击行为。 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尝试提出几点减少攻击行为的对策: 一、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适当满足儿童的冒险需求 课外活动是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小学生来说,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和心理逐步发展,而且能满足他们追求积极冒险与刺激的愿望,使他们既保持愉悦、兴奋的活泼状态又不盲目追崇外界的新奇和刺激,从而维持适度的感觉寻求水平。适度的感觉寻求水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它能有效降低学习焦虑、缓解社交焦虑并抑制攻击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及家长等外部力量的监管固然重要,但从内因入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感觉寻求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减少攻击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不定期地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对新异体验的需要得到满足,感觉寻求得到释放,心理回归平静,攻击行为就能随之减少。 二、重视体育教学,积极进行体育竞赛 感觉寻求既包含个体对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感觉体验的需要也包括采取身体的、社会的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体验的意愿。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与社会的接触不多,采取社会冒险行为的机会比较少,他们便采用身体冒险的方式来满足感觉寻求的需要。身体冒险主要表现为在校园里打架、斗殴,欺负小同学等形式各样的攻击行为。因此,小学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转变以往只重视语、数、外而忽视体育的传统观念,提高体育教学的位置。同时,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锻炼,尤其要多选择运动强度适中,对身体有一定挑战的活动如体操、跑步、跳远、跳高、单、双杆等。学校还可定期开展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如拔河、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适合广大学生参与的比赛,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满足他们的身体冒险,减少他们以身体攻击的方式寻求刺激体验,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与个体强烈的聚焦于自我暗示和外部暗示有关。其中自我暗示主要是消极的自我表征,如认为自己是差劲的、不受欢迎的;外部暗示主要是指他人的面部表情、语言或身体姿势的反馈。个体一旦有了消极的自我表征,就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预期,从而对外部暗示更加敏感,更容易错误加工交往情境中的模糊信息,误解对方的意图,引发愤怒,产生攻击行为。因此,小学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掌握评价自己的多维标准,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我、接受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表征,提高自尊。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来自他人的评价和反馈,降低对负面评价的恐惧,消除对自我表现的不良预期,阻断精神交互作用,减少社交焦虑。 四、尊重学生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往互动 儿童晚期自主意识开始高度发展,自我要求完美,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加上社交技巧不够成熟,在社交情境中容易体验到焦虑情绪。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小學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其中父母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和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形成同伴团体,10岁左右的小学生便开始懂得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彼此能亲密共享,同时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也在与同伴的交往经验中得到发展,而较高水平的角色采择技能又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水平。因此,尊重学生现有的人际关系,珍视他们的友谊并鼓励其结交更多的同伴,有助于学生逐渐提高社交技巧,培养移情能力和化解人际冲突的能力,这不但有利于缓解社交焦虑,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亲社会性,降低攻击性。 五、积极与家长沟通,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孩子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缺乏温暖的家庭氛围、不明确统一的行为监督和指导都容易导致儿童的高攻击性。因此,预防孩子的攻击行为不能只靠学校教育,教师还必须积极地与孩子父母、祖父母进行沟通,针对孩子特点拟订有效的预防攻击行为的方法。儿童在学校有教师的教育和监督,在家里有父母或祖父母的引导和熏陶,学校和家庭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