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范文

    【摘 要】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多学科要素的融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不仅强调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语文综合学习,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综合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而且可以提高语文综合学习的实践方法。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入手,丰富语文综合学习的内涵和特点,拓宽教学新理念,为新一代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80-02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连接中国各学科顶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是对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一般教育目标的具体阐述,使立德育人、素质教育等宏观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其具体指标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价值。要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明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者以此为出发点,提炼出语言、思维、美学、文化四大要素,构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基础。

    在新颁布的《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已经被正式定义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构建的语言能力和素质,并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情感素质、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达。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原则

    中学语文综合学习的核心语言素养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它的行为主体是处于身心发展高峰期的中学生,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教学原则上进行创新,才能区别于小学语文的综合学习。

    1.强调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统一。

    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重视,决定了中学语文综合学习应坚持“巩固语文基础,促进思维发展”的基本原则。

    随着大脑功能的加速发展,中学生逐渐进入身心发展的加速阶段,语言和思维学习能力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学语文综合学习作为一种以语言实践为中心的语文课程形式,也是语文“语言本质”的体现。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更好地掌握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征,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中学生全面锻炼他们的语言和思想,创建一个丰富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的环境,并利用语言和写作的经验作为媒介来刺激学生思维。通过对学生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引导,确保学生的思维具有适当的强度和密度,积极的刺激和有效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锻炼与均衡发展。

    2.关注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中学生学会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择、批评、解释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以开发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独特“过程性能”,使他们某种程度上更加善于创新。

    中学生正处于自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渴望得到教师自我表达的认可。教师应注重自身主动性的创造性表现,探索和解决困难或问题,抓住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在全面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团队精神,并加以珍惜。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等独特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树立“四位一体”教学目标。

    在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之前,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对三维目标进行提炼和重构之后,发展成为语言、思维、美学和文化的。小学语文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培养上很难实现,这是因为小学生各种基本素养还很不成熟。而到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为中学语文综合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例如,《故都的秋》,这是一篇关于风景的散文。课程标准要求对散文进行研究:“在欣赏一篇文章时,我们需要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叙事方法。了解文章的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欣赏文章。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描写和摄影展示,引导学生想象,描绘北平清幽荒凉的秋景,让学生有一种画面感,感受美的陶冶。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品味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欣赏北京清幽的、悲凉的秋景,小组成员一起合作,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展示成果。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自己的阅读和文字相关的文章或背景材料。最后,鼓励学生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反思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2.活化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和形式。

    鉴于中学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扁平化趋势,教师应更加开放,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之富有变化。课堂语文教学资源的范围相对较窄,包括课本、相关配套阅读材料等。而课外学习资源的范围较广,如网络、杂志、社会图书馆、博物馆,甚至自然风光、风俗习惯等都属于语文课程资源范畴。重要的是如何优化和整合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师发现课程资源的敏感性高于学生,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适合中学语文综合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运用地域特色和信息技术帮助中学生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言实践中拓宽视野,实现“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素养的初步发展需要”。

    例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这节课程是一条新闻。新闻学习的目标是要求我们在学习新闻工作时要注意新闻结构的特点。表面上是欣赏新闻的特写语言,体会文章所表达的要旨,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阅读课外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反思,最后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结束语

    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师如何运用核心素养理论来创造教学目标,建设性地解读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等是未来需要继续不断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郭家海.核心素养“转化落实”的三个关键问题[J].新课程研究,2016(8).

    [3]何玉海.基于核心素養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6(9).

    [4]魏为秋.语文核心素养大家谈[J].中学语文,2016(10).

    作者简介:王海燕(1968.12.28-)山东济南 汉族,本科,职称和职务: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