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SOLO分类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
范文 | 【摘 要】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到历史课堂提问中,构建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四维”设问层次,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历史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05-01 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首创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能较为准确地将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层次明显地划分,并可以清晰地评价出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水平。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中利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五个思维能力层次,科学地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启迪学生思维,养成正确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关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运用于历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类别。一是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教研;二是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运用于听课和评课;三是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到历史试题的命制中。 笔者认为还可以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运用到历史课堂的问题设计中。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五个层次结构能够清楚明白地划分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层次,教师可以根据这五个层次结构设计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按照层次“模式化”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采用更深层次的学习策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概述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三、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运用 1.SOLO分类评价理论下课堂设问层次描述。 在SOLO分类评价理论指导下,从课堂设问的有效性来讲,前点结构水平没有价值,故不做研究。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的设问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主要是理论思维的飞跃。如: (1)近代以来,中国爆发的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什么?(单点结构水平) (2)除此之外,近代中国还爆发了哪些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国外的呢?请举例说明。(多点结构水平) (3)国内外的这些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有何相似之处?原因是什么?(关联结构水平) (4)国内外的这些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的实质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拓展抽象水平) 2.历史课堂下的几种提问模式。 (1)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后的课堂提问。 材料一: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 材料二: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铁路建成后,守旧人士认为机器会震动皇陵,破坏风水,因而加以反对,不得不把机器动力改成用驴马来拖车。 问题1:结合材料一回答,太后仅坐一次奔驰轿车便弃之不用的原因是什么?(单点结构水平) 问题2:结合材料二回答,把机器动力改成用驴马来拖车的原因是什么?(单点结构水平) 问题3: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受到什么思想的阻碍?(单点结构水平) 问题4:类似的历史事件还有那些?(多点结构水平) 问题5:这些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近代化之路的什么发展态势?出现这种态势的原因还有那些?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关联结构水平) 问题6: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有何认识?(拓展抽象水平) (2)学生观看图画材料后的课堂提问。 材料:下图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问题1:上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什么?(单点结构水平) 问题2:这些历史信息有何逻辑关系?(关联结构水平) 问题3:上述材料蕴含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孙中山先生进行了那些努力?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拓展抽象水平) 四、总结 SOLO分类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提问是带有一定“固定模式”特点的,这个模式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单点结构水平到多点结构水平关注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关联结构水平再到拓展抽象水平则关注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和教学的具体实际进行问题的设计,不必机械地遵循从“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每个环节都要逐一設置问题的方式,可跳过某个环节,但是设置的问题要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 参考文献 [1]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5-99. [2]戴季瑜,徐漪.SOLO评价理论在历史学科应用的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5(8):70-73. [3]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J].历史教学,2014(12):58-63. [4]宋洁,赵雷洪.SOLO分类评价法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56-58. 作者简介:魏东,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2015级在职教育硕士,四川省双流中学,一级教师(四川 成都 6102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