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生手机依赖对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自尊的影响研究 |
范文 | 杨萍 张蔚 谭欣 武岩 王艳 【摘 要】目的:了解目前高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用自编的手机依赖量表及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贵阳市二所高职院校87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高职生手机依赖总体呈正态分布,手机依赖总分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里论均值,在突显性、冲突性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理论均值,社交增、强迫型、冲突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理论均值;(2)高职生手机依赖在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等变量上,其手机依赖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上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差异,大二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比大一的显著;(3)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交自尊的相关分析表明手机依赖在总分、社交增益性、强迫、冲突性、戒断性、突显性上维度均与社交自尊显著负相关。社交自尊与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维度上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总分、突显性、社交增益性、强迫性、冲突性、戒断性维度上与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维度上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高职生手机依赖;主观幸福感;社交自尊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47-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通讯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手机成了人们出行必须的物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生作为使用手机的主流群体之一,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出现了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7.0%-26.1%[1]。而胡冰冰等人2016年的研究显示,福建师范大学竟然有接近80%的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2]。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addiction) 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3]。尽管手机给人们提供的社交途径越来越多,人与人的关系却好像越来越疏远,我们变得更不愿意与人亲密,远离社会活动,不愿面对面与人交流、学习、享受亲情,从而减弱我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自尊。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4],社交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交往情况的评价和情绪[5]。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自尊不光是表现一个人的个人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也是一个人将来能否高度融入社会,能否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心理、学习、工作、社交状态的重要标准。而高职生作为手机使用的最年轻群体以及未来手机最大的使用群体,手机依赖对其影响将是深入而长远的。本文将对高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对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自尊的影响进行探究。 二、对象与方法 1.被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贵阳市二所职业院校抽取87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星编制的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7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353人,女生524人;大一学生419人,大二学生458人;医学类专业学生341人,非医学类学生536人;来自城镇的学生121人,农村756人;恋爱学生247人,非恋爱学生630人;独生子女108人,非独生子女769人;担任班干学生292人,未担任班干的学生585人。 2.研究工具。 (1)高职生手机依赖量表。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职生手机依赖量表。包括突显性、社交增益性、强迫性、冲突性和戒断性四个维度,用以测量样本手机依赖状况。量表采用4级计分,被试自评得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对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测为0.912,重测信度为0.896,内容效度、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在a=0.05水平上成立。由此可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 本量表选用Helmreich 和Stapp(1994)年修订版中文版 A 量表,共 16 个项目,采用 5 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社交自尊水平越高(汪向东,1999)[6] 。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48。 (3)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 Schedule,GWB) 该量表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最初制定,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段建华(1996)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高[7]。 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三、结果 1.高职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特征。 高职生手机依赖得分呈正态分布,偏度为0.777,峰度为1.736,大部分得分均集中于2个标准差内。 由表1可知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平均得分是41.01,理论均值为40,均值比较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理论均值(t=4.075, p<0.01)。突显性、冲突性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理论均值,社交增、强迫型、冲突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理论均值。因此,可以推出,高职生总体手机依赖水平较高,高职生花过多的时间在使用手机上,手机依赖已经明显影响了个人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 2.高职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恋爱情况、独生子女、担任班干上的差异性检验。 由上表2中的结果分析可知,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的被试,其手机依赖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上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差异,大二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比大一的显著。 3.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交自尊的相关研究。 由表3可知:手机依赖在总分、社交增益性、强迫、冲突性、戒断性、突显性上维度均与社交自尊显著负相关。社交自尊與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维度上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总分、突显性、社交增益性、强迫性、冲突性、戒断性维度上与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维度上显著负相关。 四、分析和讨论 1.高职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特征。 本研究选取877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经统计处理,得出高职生手机依赖总体呈正态分布。高职生手机依赖的总平均分为41.04分,高于值为40分的理论平均分,由此可见高职生总体存在手机依赖倾向。突显性的平均得分是9.733,低于理论均值10。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这说明,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手机似乎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似乎与人们的手机依赖不符,但过度使用手机并不代表手机在个人的心理占据重要地位,可能是因为手机在大学生之间已经普及,而人们用手机原本只是打发课余时间,后来,因其他方面原因导致人们把手机使用行为泛华到正常学习、生活中,手机使用行为已经不受控制的成为了一种习惯,但在大学生心理,手机其实也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认为手机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大学生普遍能够正确认识手机的使用意义,问题就在于认知与行为却并不一致。社交增益性的平均得分是8.058,高于理论均值8分,说明高职生现在的人际交往方式很大部分是通过手机,通过手机与人交往体验到手机的使用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强迫性的平均得分是8.04,高于理论均值8分,说明高职生存在对手机难以自拔的使用,存在渴望与冲动的现象。冲突性的平均得分是7.729,低于理论均值8分,说明高职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对高职生的重要事情、娱乐和业余生活、身体状态所造成的影响不大。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手机功能的越来越多,手机使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在其他生活、学习方面的时间相对减少,使大部分学生均体验到手机使用确确实实已经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戒断性的平均得分7.522,高于理论均值7分,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在停止使用手机后,不能够保持正常的情绪反应,出现情绪症状的比例相对较多,这应该与高职生对手机的不正确的认知有关,不能够正确看待手机对个人的价值。 2.高职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等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职生手机依赖倾向在性别、专业类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以及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上差异显著。从年级上来看,大二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显著高于大一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一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到高职的新知识,这些知识与自己高中时候所学的差异非常大,为了弄懂这些知识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消化,因此花在手机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大二的学生由于学习等方面压力,加上逐渐对大学生活产生了厌倦感从而又容易利用诸如手机、网络等来释放压力和寻求新的刺激。 3.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交自尊的相关性研究。 手机依赖在总分、社交增益性、强迫、冲突性、戒断性、突显性上维度均与社交自尊显著负相关。社交自尊与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维度上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总分、突显性、社交增益性、强迫性、冲突性、戒断性维度上与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维度上显著负相关。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自尊对手机依赖具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素勤.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才智,2014(19):52-21.) [2]師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2009,19(2):138-139. [3]奚冰冰.《高职医专女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吉林大学,2015. [4]张正中等.《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综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3-27. [5]姜康等.《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6):13-18.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品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5. [7]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