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讨高中语文课堂上基于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素养 |
范文 | 胡艳 【摘 要】古诗词由于远离我们的生活,即使是对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巧妙点拨。同时,对古诗词的理解要建立在自主解讀的基础上,要促使学生深入进行体验和感悟,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真正帮助学生将对古诗词的理解内化到心灵深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古诗词,发展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学生;语言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62-01 古诗词中承载着传统文化,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基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积累,让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更为扎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立足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人格品性起到教育作用,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 一、融入实践,尝试应用 不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处于消极学习状态,过分追求应试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实践运用,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悟进行诗词创作。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这种实践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和经典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的过程。《琵琶行》是一首经典诗歌,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不仅很生动地展现了琵琶女的身世,体现了其情感、心态,同时也展现了对于琵琶乐曲声的描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实践运用,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撰写诗歌片段,描写自己听到的乐器的声音。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急促的琴弦声比喻成“急雨”,将细碎的声音比喻成“私语”,将疏密和谐的乐曲声比喻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学生在写作中也尝试运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创作,如有学生尝试写大提琴的声音,如此写道:“如泣如诉似哀怨,清风拂枝掠山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创作手法之美妙,更通过亲身尝试理解了如何运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地将声音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学者张华在研究教学时提出核心素养是对基本技能的超越和发展,其核心应该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融入实践,将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应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二、自主理解,建构图式 在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背诵取代理解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背诵只是对古诗词相关内容进行浅加工,对于感悟诗词情境,理解作者创作理念等帮助不大。在信息时代,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转变知识观,不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促使学生进行多维化的探究,在头脑中自主建构心理图式,产生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登高》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明白这不只是一首登临观景的诗歌,更是作者阐述自身遭遇,表达悲凉情感的诗歌。要做到促使学生深入感悟诗歌,教师还要促使学生形成心理图式,更深刻地进行自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诗歌中找出能展现情感的词汇,如“哀、萧萧、悲秋、独、艰难苦恨、潦倒”等,然后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思考这些词语都展现了怎样的内心情感。学生在分析中发现,这些词句体现的都是悲凉之情。教师可以继续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图式的建构,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曾经阅读过的展现秋天风景的诗歌,说说这些诗歌都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是展现悲凉心情的多,还是体现秋高气爽的愉快心情的比较多。作者欣赏景物时为何会形成这样不同的观感呢?”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将景物描写和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的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缺乏个人主体感悟,使得诗词被思考、被表达,因此产生了消极语用现象,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帮助不大。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构筑只属于自己的心理图式,对古诗词产生更为深入的感悟,这样才能体会到古诗词中承载的人文性。 三、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对古诗词的理解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的眼光和历史的情境来理解古诗词。然而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理解窄化的问题,有一定的套路,这样无法体会到古人多层次的情感。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促使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进行深刻感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时,教师并未让学生直接表达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作者的一些前期作品,并将作者的生平经历介绍给学生。教师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联想,思考自己在年少无知时有着怎样的情感,而如果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自己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此时再让学生阅读《声声慢》,学生便会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如有学生提出:“作者年轻时的诗歌中也有表现离愁别绪之愁的诗歌,但是那时的愁和这首《声声慢》中展现的愁并不相同,《声声慢》中的情感更为深沉,给人哀婉凄苦的感觉。因为这时的作者经历了生活困苦,再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而是真正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控诉。”在这样的感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充分激发,感受也更加深刻。学者周建忠提出诗人的情感大多是多维多层的,情感会随着境遇的变化出现变迁。如果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感悟,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松地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进而对古诗词有更多感触。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感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去感悟,在内化体验中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总结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将其作为优化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策略,循循善诱,巧妙引导,从而探寻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途,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缪海燕.基于新理念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4,(30):25,63. [2]张小虎.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12):52-52. [3]张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简单探究[J].南北桥,2017,(15):64. [4]马金霞.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究[J].读与写,2018,15(28):48. [5]王芳.论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1):422-4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