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融合信息技术,落实语文素养:梳理与探究之《奇妙的对联》教学例评 |
范文 |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09-01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金庸所写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虎,笑书神侠倚碧鸳”。同学们,前几天,金庸离世了,举国同悲。斯人已逝,但是经典永存。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曾经用14个字,就是一副对联,把他的14部作品连在了一起。这副对联叫做什么呢?——“飞雪连天射白鹭,笑书神侠倚碧鸳”,大家知道这些作品都是哪些吗?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这个对联就是根据他的14部作品的第一个字写成的。这14部作品再加上一部《怨女剑》,这就是他人生中的15部作品。从这14个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金庸先生毕生的心血,可以说14个字的对联可谓是言简易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对联的魅力!(多媒体出示课题《奇妙的对联》) 3.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对联的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以及类型。 (2)学会鉴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所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 二、认识对联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及门神的演变过程。 (1)对联的起源,课文里面有讲到,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啊? 明确: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可谓是源远流长,那么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对联是在什么时候呢?联系学生已学王安石的诗“总把新桃换旧符”,出示最早的桃符的图片,介绍门神的演变过程。 2.学习、梳理对联的特点。 (1)学生回顾已学,结合书本新知,初步了解对联具有对偶、平仄相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当的特点。 (2)学生观察对联,整体分析每副对联的字数,引导发现字数相等的特点。 (3)以“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为例,逐字解析文字的词性,明确词性相当的特点。 (4)以“傍百年树,读万卷书”为例,解析句子结构和成分,明确结构相同的特点。 (5)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为例,逐字分析音节,明确仄起平收的特点及知识,学习贴春联的方法。 3.讲解对联的忌法:忌重字,忌合掌。 4.巩固练习。 (1)根据对联的特点和忌法,将“扫千年旧习,除万代陈俗”修改成正确的对联。 (2)赏析“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感受对联的独特魅力。 5.学法指导。 全班齐读《声律启蒙》节选,了解古代人民迅速掌握对联的技巧,学会对对子的妙法,以进一步巩固强化对联特点的知识。 6.学生鉴赏若干对联,学习对联的书写和张貼要求。 7.认识对联的种类。 (1)结合书本,初步了解对联的种类,夯实基础知识。 (2)结合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重点学习依据艺术手法区分的种类。 ①谐音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水流东坡诗(尸)。 ②隐字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③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④拆字联—— 上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下联:切瓜分片,______。 ⑤顶真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三、欣赏对联 教师分别出示东林书院、三苏祠、武侯祠、岳飞墓中对联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对联含义及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对联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 1.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武侯祠“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4.岳飞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四、小试牛刀 1.对联小游戏,由两名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从游戏里出现的对联中寻找春联。 2.必做练习题。分别由学生上台完成,多媒体实时改分,教师讲解并指正。 (1)补充“开口一笑,笑古笑今凡事不值一笑。”的下联。 (2)对联寻亲,给匹配的上、下联的连线。 (3)增删修改“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4)找出行业联分别对应的行业。 (5)对出“门前碧水环绕”的下联。 3.选做练习题,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道根据课文内容书写一副对联并交流。 (1)我班同学学习课文《沁园春·长沙》后,开展了对联活动。一同学写了一个对联,但是隐去了上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补出上联。 (2)我班同学学习课文《荆轲刺秦王》之后,开展了对联活动。一同学写了一个对联,但是隐去了上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补出上联。下联的内容是“含泪出燕境,波奏恋曲别亲友。” 五、课堂总结 课堂最后,我送大家一副对联:上联“今日勤学尝苦辣”下联“明朝高中品甘甜”横批“金榜题名”! 【教学评析】 听者在听这堂课时,正值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的第二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课标》中正式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地,自然迫切需要教学方式的革新。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强调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然而,教师们向来轻视“梳理与探究”内容,一者认为内容简单,学生看看就行,没多大知识含量,二者觉得让老师教无非也是干讲,没什么特别方法,又何谈融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这样的背景下,听到了《奇妙的对联》这样一堂“梳理与探究”课。作为北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的优秀课例,显然教师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新的教学探索,更让我们对“梳理与探究”课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本课中的特色有: 一、有效组织语文活动 《课标》认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奇妙的对联》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是“梳理与探究”课。“梳理与探究”是一種以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学习的基本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直接体验的综合性学习。林老师的教学中,语文活动比比皆是,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还与学习任务群关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目标结合起来。比如在认识对联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共引用了13副对联,梳理了传统文化中的对联这种汉语现象的知识,在分析归纳、探究交流等语文活动中,促使学生掌握琐碎庞杂的语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将对联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贴春联的实际操作方法以及书写对联的语文能力。同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根据对联的特点和忌法,将“扫千年旧习,除万代陈俗”修改成正确的对联的训练活动,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在大量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中,教师创设了真实的实践情境,正是在生动、多样、探索性的直接体验的活动中,学生建构了语言,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落实了“梳理与探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培养语文素养 《课标》告诉我们,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就得到了积累与构建。教师的教学紧跟语文课程理念,“认识——欣赏——练习”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语文活动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纵观整个课堂,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尤其突出。第一,教师先通过系统的对联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和理解美,为学生学会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又以东林书院、三苏祠、武侯祠、岳飞墓中对联的图片为引,令学生沉醉在中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魅力的海洋之中,受到美的熏陶,使鉴赏知识在欣赏对联的语文实际运用过程中得到转化,于润物细无声中对联的知识就变成了审美鉴赏能力,良好的审美意识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二,粗略一算,由始至终,教师至少引用了40多副对联,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对联的天堂。在一副副对联的赏析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真实体验。第三,教学中不乏学生自我创造的环节,如补充“开口一笑,笑古笑今凡事不值一提”的下联。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21世纪是信息社会,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课标》建议我们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为此,教师巧妙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探索出了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教学模式。在小试牛刀环节,她利用声像合一的界面、实时的评分系统,寓教于乐,起到了良好的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充满笑声和掌声的轻松氛围以及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们踊跃专注,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里,参与率达到80%以上,练习正确率达到100%,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作者简介:钟艺芬(1993-),女,汉族,湖南郴州人,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 本课曾系2018年广西区北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二等奖课例,本文作者整理并评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