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大问题教学研究 |
范文 |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一种共识。生命化教育的视野下,“大问题”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及创造性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大问题教学特征,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视野;大问题教学;主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36-02 “大问题”教学,是以最大程度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并且挑战性强的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生命化教育的视野下,“大问题”教学则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使课堂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涌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工作方针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问题教学课堂始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注重问题探索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升华于师生的综合发,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大问题”教学与学生的主体性有诸多契合点,结合课堂结构的主要三部分提出问题、探索解决与综合发展,探讨大问题教学课堂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大问题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大问题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强调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还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在生命化教育的视野下,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使课堂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注,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涌流,让师生在“大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点燃智慧的激情,其在课堂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载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生命活力”。为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在大问题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灵活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发现、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展示分享、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互相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分析事物关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过程。 2.把讲台的使用权还给学生。 大问题教学的课堂充分利用黑板、实物展台、墙壁或者其他空间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来做一做“小老师”,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善辩。在学生上讲台的展示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已的疑问,小老师来做回答。展示过程不仅是个体学生的教学活动也是其他学生自主的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上讲台,做小老师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们极大的参与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大问题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地创造的时空环境。教学是一种互动性的双向活动,教师要统筹安排好师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既能独立学习又能互相交流的环境。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多角度回答问题,不拘泥于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争论,更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同时,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从而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二、大问题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参与过程中实现其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大问题教学中,结合问题的提出、解决与综合,探讨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具体内容。 1.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缺少提问互动,形式单调,缺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大问题教学课堂实践中,教师需要据特定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经验,联系学生的成长环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融合在实验观察、模拟生活实际等具体情境中,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方式,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提问是学生主动性的表现,是学生思考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的开始,是知识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提出問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催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主动求知探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探索解决,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卢梭曾讲过“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大问题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问题情景,大量设计便于学生操作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互动、操作实验来积极参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的操作、探究或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表明,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和互动,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在探索解决过程,不仅教学过程丰富有趣,学生还拥在众人面前表现的空间与机会,每个人的自主性都能在课堂中得到释放,学生能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的,更是自己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与操作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哲学的主体创造性理论提出了“对自身的超越”观点,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在大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提出了如下要求: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要善于出新点子和解难题,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阶段,首先,师生围绕“大问题”及“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并再次提出并解决问题。随后,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设疑解答等多种形式,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师生共同梳理、提炼、结论是一个多角度、多向思维的综合整理认识的过程。 实践表明,共同设疑解答有利于深化思维,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是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检验,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是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一种反映,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新的问题,寻找新解决办法,是全面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手段。设疑解答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创造性的过程,学生能提出问题使学生建立了自信;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内化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成长的创造性过程。 三、大问题教学下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种种原因致使教师是班级中的绝对权威,学生习惯于模仿,而不善于提问、挑战,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制。大问题教学强调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我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发现、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展示分享、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都是在民主和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信任、包容、共享等关系,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让学生焕发出巨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活力,积极参于教学活动,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 2.挖掘、改造、整合教材,激励学生提出教学“大问题”。 在大问题教学课堂上,通常都是在具体情境中,师生互动,由教师来提出教学的大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提出教学的大问题。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中介,然而教材提供的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图片信息都是单一的,静止的,它需要我去挖掘、改造和整合,根据教学的预定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技能来创设丰富的连贯性的具体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来提出教学的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主体性。 “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粒相同的树叶。”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精灵,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喜好,是独立的一个主体,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让课堂有了活泼和灵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在动机、认知、性格等方面,求知动机强烈的同学在课堂上倾向于全神贯注,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在乐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实践、讨论、展示等。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对待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要求,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学生在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异最为明显,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性格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张扬,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大问题教学课堂是探索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展示分享、“教会学生学习”的场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未来出发,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黃爱华.我们探索的“大问题”教学[J].教育视界,2015(08). [2]曹瑞.生成性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7. [3]侯宇慧.黄爱华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7. [4]和学新.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01). [5]尹宗禹,张梅玲.和谐合作发展:合作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首红(1982.5-),女,籍贯:广东兴宁,所在单位: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