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速度概念的深度备课 |
范文 | 林庆新 【摘要】速度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笔者对速度概念進行深度备课,突出了以 “五个一”——第一次引入比值定义法、第一次引入物理公式、第一次引入复合单位、第一次引入简单计算、第一次引入物理图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实际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深度备课 ?速度概念 ?比值定义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175-01 速度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为依据,从中提取出速度概念进行深度备课,发现速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第一次引入比值定义法、第一次引入物理公式、第一次引入复合单位、第一次引入简单计算、第一次引入物理图象的概念。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上述“五个一”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效果显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2018年国际田联挑战赛马德里站男子100米决赛的视频,介绍中国飞人苏炳添在这次比赛中以9秒91的成绩夺冠,这个成绩不仅平了该项目亚洲纪录,还刷新了黄种人百米纪录,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新播放上述视频,在比赛中途的某个画面暂停,然后提问学生。 问题1:运动员跑到这个时候,什么物理量相等?我们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基于学生的经验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们应该可以得出:运动员跑到这个时候所用的时间相等。可以利用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路程来判断运动的快慢,路程大的,运动得快。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方法一:相等的时间,比较运动的路程 继续播放上述视频,在显示比赛最终成绩时暂停,再次提问学生。 问题2:运动员比赛结束时,什么物理量相等?我们又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有了上述基础,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方法二:相等的路程,比较运动的时间 教师在强调上述两种方法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后,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3:小聪用时4s跑了9m,小明用时5s跑了10m,像这种时间和路程均不相等的情况,我们又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2.批判质疑,敢于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有学生会提出用上面的方法一或方法二来解决,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经过数学的处理,使小聪和小明运动的时间或路程相等,便于比较。 教师对学生能用两种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学生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紧接着,教师又抛出新的问题。 问题4:刚才问题3中只涉及两个研究对象,且他们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比较简单。若研究对象众多,且他们运动的时间和路程也很复杂,我们还能不能利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感到困难,可让学生再回顾一下上述流程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经过处理得到相等的时间或路程,即要有一个比较的标准。至此,教师可以跟进追问。 问题5:我们能不能确立一个新的比较标准来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在超市购物来类比,如买2斤苹果花了12元,买6斤梨花了18元,哪一种水果贵一些?学生不难发现苹果贵一些,因为苹果每斤6元,而梨每斤3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这里面用到的比较方法是“每斤多少元”,其实它就是一个新的比较标准。于是利用比值来比较运动快慢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分析推理,习得新知 在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中,笔者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质疑,分析推理,在学生主动习得新知的过程中,显化科学方法的教学,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初步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速度概念几乎集中体现了所有重要物理概念所要概括的各个方面,堪称“物理概念之母”。做好速度概念的教学,对其他物理概念特别是利用比值法来定义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1]。 参考文献: [1]罗莹.物理核心素养研究:物理知识与物理观念[J].物理教师,2018(6):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