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里外合力·多少取舍·隐形分辨
范文

    孙秀林

    【摘要】实践证明,消除小学生的厌学心理,不能“隔空对话”,而应有一些扎实有效的凭借和抓手。比如,面对期望值过高,应该多一些里与外的合力;面对过重负担,应该多一些合理的取舍;面对碰撞摩擦,应该多一些显性和隐性的分辨。如此,方能化“厌学”为“好学”,变被动为主动,变“负能量”为“正能量”,让乐学、善学、会学的因子充盈在学习的每一个细微处。

    【关键词】厌学心理 ?里外合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一般自筹课题《小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分析及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5067。

    【中图分类号】G441;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0-0225-02

    一、面对期望过高:里外合力不可或缺

    毋庸置疑,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比如,语数英一定要考90分以上,将来一定要考名牌大学,三年级时就应该通过钢琴十级……于是,名目繁多的补课、大容量的技能技法训练、没完没了的死记硬背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效果如何呢?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高期待”“高训练”换来的只是孩子们的厌学心理、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和老师的无可奈何。鉴于此,教师不能“孤军深入”,而应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比如,我班的一个女孩子学习成绩够好的了,一二年级时经常考100分。于是她的家长给她规定了,门门考试必须第一名。结果这样的规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偶有几次,她落到了第五名,于是,家长劈头盖脸,严厉指责。结果,这个孩子愈来愈对学习不感兴趣,畏考试为猛虎,后来成绩每况愈下。对此,我通过微信群、QQ群、电话和面对面交流,告知家长:考出最好的自己,才是应有之义;比以前进步,才符合客观实际;不给学生压力而给予动力,自然而然地学习才是正道……

    实践多次证明,因着家长的过高期望的导向,一些孩子们的内心“压力山大”,久而久之,内心蒙上了一层阴翳或者“雨水”。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转变家长的这种观念:切不可“揠苗助长”,不可以“神童”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家长都应该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对自己孩子的发展目标、规划和前景要有正确的判断,更需要对自己的道德说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

    二、面对过重负担:多少取舍不可或缺

    可以发现,重复作业、机械作业、枯燥作业、过重作业,是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杀手”,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诱因。比如,学完第一课,布置作业时:“今天晚上家长听写第一课的生字,组两个词”;学完第二课时,变成两课的生字,以此类推,学完第十课时,就是听写一到十课的生字词;还比如,每个周末布置一篇作文,每一个假期布置8篇作文,10张手抄报 ,若干篇课文段落默写……这样的“多”换来的只是孩子们学习上的费时低效和心理上的极度厌恶。

    对此,作为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应作出正确的回应,应在课堂的高效和作业的优化方面下大功夫。课堂愈高效,学生愈好学;教学愈精彩,学生愈向往;作业形式愈多元,愈能唤醒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作业分量愈合适,愈能强化孩子们的学习信心。

    总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家庭作业,都应该是精彩的、摇曳生姿的、多元多姿的,不能光是抄、写、背、练,也可以是实践、实验、动手、剪贴、图描、搜集等等;都应该是富有弹性的,允许“多元解读、个性解读、多种算法、奇思异想”等等出现在课堂或作业之中,而不是“整齐划一”,如此,才有可能消除厌学心理,从而让学习变得有滋有味、興致盎然、乐学善学。

    三、面对碰撞摩擦:隐性分辨不可或缺

    事实上,有时我们看到的厌学行为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永远不要轻视任何学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可能藏着花鸟虫鱼、日月山河,藏着你没有看到的风物。”孩子们的很多厌学行为有更深的心理诱因,都藏着“我们没有看到的风物”。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深入了解那些“没有看到的”,善于发现学生内心那波涛汹涌掩藏下的大海,并以此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位学生总是跟“老师”对着干:故意写错字,故意不完成作业、故意在作业本上乱画,久而久之,他真的厌学了,做作业真的粗糙了,学习成绩真的下降了……事后了解到,他这样“故意”是因为他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不给他打电话,于是他想通过“厌学”引起教师的注意,从而给他爸爸打电话,这样他的爸爸才有可能回家或者打电话。

    可见,教师要善于从这些表面的厌学行为中冷静下来,不随意点评,更不随便扣帽子、贴标签,而是尽可能去了解厌学背后“隐形”的真相,真正从“显性与隐性”的分辨中氤氲出适宜的教育温度。优秀的教师能够从学生厌学表面的言行中,看到深处的诱因,看到形成厌学心理的变化轨迹,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学习兴趣的“杀手”,并以此找到可以突破、可以改进、可以解决的办法,以此真正解决孩子们的厌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慧艺.心灵沟通的两扇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