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行为投入 |
范文 | 马永权 张兴鼎 【课题】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142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122-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新课程理念下把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上应不断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加之,小学生有着好奇、好胜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恰当的创造情景是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发表见解、掌握知识的催化剂。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课前开展“我是小灵通”调查活动,走向社会了解人民币的有關知识,并从家长那里找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识。通过活动,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颜色、图案、版别、防伪标志等方面有了感性认识。 二、诱思导学,使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我们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社会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我们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脱),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学生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了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提出“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通过设疑、激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想法,进而达到学习消化的目的。如:在教学完“自然数”后,学生立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小的自然数是0,是否有最大的自然数?”小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学生说书中没有讲到;有的学生说肯定有,现在我们还没学到……课堂气氛高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异常激烈的争执,全班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确切的答案,在发言时,学生很积极,很踊跃。 四、引导评价,使学生会学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必须改变教师独家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最大限度地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我们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4;(2)5×5-1,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们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和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五、分层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切实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不同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三类,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