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
范文 |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书写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明代音乐历史为研究对象,结合近百年来古代音乐史教材的撰写情况,窥探古代不同时期的音乐历史,在特定历史情境的影响下,在教材作品的选取,音乐史叙述角度以及书写策略方面皆有不同,它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音乐史自身的种种局限与制约,明确现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挖掘出新式的教学方案,构建新型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观念,开拓丰富的史料来源,提升古代音乐史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书写形态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编号:FJ2018B138,課题名称: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献中的明代管弦乐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4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的选取与课堂教学 现今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传播与普及最主要的载体是通过高校教育中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这门课的教授得以实现。同时这门课产生的背景与中国文学史、哲学史一般产生于20世纪西方教育东传时期。它是近代教育的产物,但同时又担负着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使命。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世纪以来相继问世了一系列《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中国古代音乐史话》田青(上海音乐出版社,1976上海)、《中国古代音乐史》周畅(湖北艺术学院 1980 年武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苏木/伊鸿书(中国音乐学院教材科印1983 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夏野(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上海)、《中国音乐史略》吴钊、刘东升(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金文达(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四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5 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伍国栋(商务印书馆 1997 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蓝玉崧(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年北京)、《中国音乐简史》陈应时、陈聆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6年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郑祖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北京)、《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余方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1.授课课时的教材选取。在这14本中国古代音乐史书籍中如何选取适合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类书籍,笔者认为应从著述体例,知识架构,受众学生的需求、课时量的安排多个角度出发来考量。首先著述体例应符合教材书写的要求。笔者就其中明代音乐部分以上述列举的中国古代史书中部分书籍做比较研究,试图与当今高校艺术专业中的中国音乐史课堂相结合,探索教材与教学之间的齿轮式镶嵌的必然规律。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明代音乐部分先是进行明代社会历史背景概况的介绍,这就是音乐的历史性视角,从一个断代时期的宏观角度为起点。其中提到元末的农民起义引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紧接着谈到社会阶级,社会矛盾,对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分为初期、中叶、末期三个阶段分别阐述。历史社会阶段阐述完毕后,杨荫浏先生对明代音乐分了八章的篇幅来介绍,这八章的书写脉络以横向分类叙述方式来阐述,这八章内容分别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的发展一(南北曲)、戏曲的发展二(弋阳腔、梆子、皮黄及其他)、乐器和器乐、宫廷音乐、音乐理论。这种对音乐种类按章分述后再分节对单一音乐种类进行分述。明代种类繁多的音乐种类中戏曲为这一时代发展最巅峰的乐种,笔者就戏曲为例,杨荫浏先生对明代南北曲的发展提出四十九个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篇幅为131页,约10万字,在阐述一类乐种时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考据学的方法,如校释、汇考、表谱、比正等,追溯宋元时代的杂剧、南戏的孤立到合流再到明代杂剧的衰落,传奇的兴起。杂剧衰落的原因正是由剧本无音乐的原因,而传奇的兴起则是民间各大声腔的兴起和发展。这正是文学与音乐不同的地方,文学作品是静态易保存的事物,而音乐作品是需要人动态的传播与流传。从众多声腔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明代主要的四大声腔,又经过时间的演化和人为的发展出现了魏良辅的昆山腔,整个声腔的演化路径,杨荫浏先生将之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对音乐本体进行研究,表现情调、音阶形式、板眼形式、附表谱、针对谱例里字的唱法、字调配音的通例、南北曲字调的比较、伴奏乐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杨荫浏先生这部史稿以其恢弘的结构、翔实的史料和精当的论证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座丰碑式论著。 然后课堂教学的要求和需求是在仅仅一堂45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掌握明代音乐的全部内容,显然杨荫浏先生的这部《中国音乐史稿》的容量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需求产生了矛盾。于是后来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书籍相继问世,它们更契合于现代教育体系的课堂教学教材。这些学者大多经历过《中国古代音乐》课程的一线授课教师,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的科研型学者,对该领域都有着自己擅长研究的方向。笔者以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第八章明清音乐部分为例。该章分为六节,将明清音乐分为民歌小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乐器与器乐音乐、西洋音乐的传入、乐律学理论六大类。其中民歌小曲分为民歌与小曲两小类;说唱音乐分苏州弹词、梨花大鼓、京韵大鼓三小类;戏曲音乐分昆曲、京剧两小类;乐器和器乐音乐分古琴、琵琶、其他乐器和器乐音乐三小类;西洋音乐的传入不分类,就一个篇章将其概括,乐律学理论分明代的九宫、工尺谱、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在分类阐述前两百多字的概述,后附参考题和参考文献,其中参考题分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两大类,参考文献分著作与论文两大类。与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相比较,它继承了杨荫浏先生的研究理论框架,对一个具体知识点有大字部分阐述,有小字部分的史料呈现和创新观点的展示。 2.实践课时的教材选取。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中对于专业理论课时的安排分为授课课时与实践课课时,实践课时的要求则是对授课学时课堂一种开放式形态的补充,可谓以具体知识点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实践课堂的形式多元化,因此可选择的教材也随之多样化。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些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厚,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兴趣浓厚,未来有意向往研究领域靠拢,教师则可从知识点的深度上来引导这类学生详读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并从中找到相关的史料来源;对古代经籍典志中有关古代音乐的史料进行研读,拓展了解古代音乐著作以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相结合的书写特征。其次,有些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可以从知识的广度上来引导这类学生读田青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话》,从这本书明代音乐部分的标题“巨流婉转”看出,标题简洁却富有新意,能用简单的四个字来概括两三百年音乐历史的特征,其中关于明代具体的音乐种类都已富有浅显易懂的音乐故事来叙述,从得读者能从故事中加深对音乐种类的理解。如民间小曲用“真诗只在民间”这样的标题来吸引读者。说唱音乐中梨花大音乐直接用“黑妞与白妞的传说”为标题,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说唱音乐的印象直接聚焦在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关于“黑妞与白妞”的史料记载在刘鹗《老残游记》中堪称经典,刘鹗对这种说唱音乐的描述可谓真声再现。明代歌舞音乐以“从一个‘闹字说起”为标题,引出元宵节表演,接着说到秧歌、以及西域风格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音乐。戏曲音乐同样用抛砖引玉的手法以标题“从魏良辅到汤显祖”来呈现戏曲发展的轨迹。器乐音乐以“《甲午风云》中的琵琶曲”和音乐理论“蛰居的音乐理论家”为题。标题以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为线索,将整个朝代的音乐贯穿起来,语言易懂但不缺文采,内容故事性强但不乏学术水准,是引导学生入门中国古代音乐史强有力的导读之作。 从以上几部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的分析来看,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撰写过程中选择公认的需要普遍认知的音乐知识点进入音乐史,从何种角度去建构音乐史,与音乐史文本的面貌、特质、时代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一门《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的教材,它所书写的形态,知识点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教材的选取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古代的音乐史书写特征与课堂教学 1.中国古代的音乐史书的书写特征。中国古代早期音乐史书如杜佑《通典?乐典》、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唐代前期刘贶《太乐令壁记》、徐景《乐书》这几本古乐书内容相近,资料来源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发现其中的结构特点。基本从乐制的沿革、乐律、乐仪、乐器相关、乐舞、乐章、乐书七大类别进行阐述。其中乐制、乐律、乐仪、乐器这五类最为重要,其次是乐舞、礼仪文献。这反映了历代礼乐建设是从乐律制器为标准,以乐制为制乐的出发点。在课堂上介绍古代音乐史中明代音乐乐律学理论内容时定会介绍朱载堉这位伟大的古代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是《乐律全书》,这是一套丛书共含十五种著作,它们分别是《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律吕精义》、《操缦古乐谱》、《旋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谱》、《零星小舞谱》。其中《律吕精义》内篇卷是介绍他发明新法密率的计算原理以及旋宫的计算方式。外篇卷一至卷六为对古今乐律杂说并附录,朱载堉是通过对蔡元定、李照之、李文利、张敔、李文擦、刘濂、陈旸这些在朱载堉之前朝代的诸位精通乐律的学者所提出有关乐律学观点的考证,运用古典文献考据学中比正的论证方法来确立自己乐律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外篇卷七至卷十是关于论周乐忌商其异常第五、论礼乐二者不可偏废上下、论弦歌二者不可偏废、论舞学不可偏废上下的阐述。其中卷六“论礼乐二者不可偏废”,开篇序就提出朱载堉先生自己的观点:“礼以序尊卑,乐以和上下,礼乐二者不可偏废。”紧接着围绕此观点分别列举汉朝汉成帝時期朱熹所言“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唐玄宗时期开元年间“裴耀卿请行礼、乐、化导三事,……臣在州日,率当州所管悬二,与百姓劝导行礼奏乐,……但臣州久绝雅声,不识古乐。……伏望令天下三五十大洲,简有性识,于太常调习雅声,仍请笙竽琴瑟之类各三两事”、宋太宗时期乡贡进士田锡上书请复乡饮“臣闻圣人建大业,得大位,制礼以轻邦国,作乐以和神人……。”三位名臣奏请上书恢复礼乐教的奏疏为论据,最后朱载堉先生提出自己关于恢复乡饮礼乐的奏疏:“……我朝自有成规在,有司于泮学行此礼者,仪式已定,无容别议。其在乡村父老中或有好行古礼者,行此礼于家塾,只依仪礼原文行之亦无不可,盖公私既异,虽今古并行而不相悖也。但仪礼乡射篇内载饮酒一节,与乡饮篇大同小异,其文互有详略,其理互有发明。今附于本條下,以便参考云耳。”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早期古代音乐史的书写,本质上是围绕礼乐史的书写。 2.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观融入教学课堂。现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的掌握存在极大缺陷:第一,对横截面共时性音乐原生态认识模糊;第二,纵向发展中音乐乐类演化中的流变体缺乏联系。三、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不能充分培养激发民族精神,文化自信。针对这种教学状况,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观构建如何融合到当代教育体系的课堂中来,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中国古代音乐演化的过程与状态,在形式上,技巧上以及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与情感,都代表着每一时代音乐思潮的特色,这种思潮的社会状态、音乐思想以及其他种种环境与当代音乐发生着联系与影响。“接通”古今音乐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对现有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的精读,同时也需要对大量的史料记载进行阅读整理归纳,将学术思想、时代风俗、社会制度等这些文化因子融入到具体的乐种、作品分析上,减少单纯的创作背景分析,显露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文化性,这样可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力,促进学生从历史的宏观关照这个中国古代音乐史,克服当今本科生在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中只把握零散的作家、作品的通病。 中国古代音乐史书写策略与课堂教学 中国古代音乐史书分为在20世纪初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以西方教育系统风潮影响下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和19世纪之前中国古代音乐史书两大类。第一类著作,笔者通过细心绎读,会发现这类著作将中国古代的音乐知识按照纵向时间分类叙述与横向固定归类的模式进行分类与定位,更多是作为当代教科书的一种固定框架来写作,这些教材对音乐史学研究做了一定的反映,代表了中国音乐史学的深入和体系化倾向,但它们都没有突破既有模式的框架。而古人对音乐类书籍的写作早就开始了,只是今人对古代音乐文献的研究20世纪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今学者随着中国音乐史学史观的提出,就古代音乐历史文献及专题研究颇有成果,但这部分的成果仅限于研究生与学者的研究范畴。 目前本科阶段的古代音乐史基础学习存在着多个瓶颈,这与当今缺乏突破性关于古代音乐史的书写关系紧密。如何吸引本科生入门,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献,不仅仅只是对每个历史朝代的代表性乐种,作品的被动记忆,而要让学生进入古代音乐史原貌,了解每个乐种在不同朝代演化流变体,同时随着朝代的更迭又衍生出新的乐种构成一个断代的横向音乐图画的内在联系,古代音乐同时与政体的演变,文学、哲学甚至科技的发展也密不可分,如何把这些方方面面按照知识体内在的演化规律构建出新式的结构融合在一本古代音乐史书籍中,并传递给当今的学生,是当今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年轻的教师,同时在古代音乐史领域正在持续钻研的年轻学者,希望在古代音乐史书写能力和一线教学上能有一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廖俊宁(1982-),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