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策略初探
范文

    杨光

    【摘 要】小学低段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现已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面对学科名称与教材的变化,要在落实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策略做以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段;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1

    党的十八大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要求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努力方向,增强了学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3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其中,社会责任是六大素养之一“责任担当”素养下的1个基本要点,包含“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这一素养要点和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高度重合。基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低年段落实好社会责任素养并非易事。

    结合本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步总结出三个有效培养低段小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策略。

    一、用好教材资源,树立正确观念

    从教材上看,比较原用教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有几个显著变化。一是新教材体现“德法并育”。二是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三是教材使用卡通形象,儿童化语言,增加了低段小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和歌谣。新教材和新的变化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从学情方面看,小学低段的学生尚未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课堂学习耐力大多依赖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教具的新颖性、教师的不断关注等外部刺激。他们观察事物笼统、浅表、片面,思维活动需借助具体形象进行。很难客观评价自己,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人的不足。这给低段的教学带来难度。

    教师用好教材会削减教学难度,帮助低段小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如,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承担了学生形成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等社会责任素养的教育任务。我先利用《羊羊值日》这个绘本故事来引领学生观察:小羊值日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值日生有什么职责和义务?怎样能做好值日生?通过做值日生,小同学会获得什么?如何妥善解决值日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当学生对做好值日生有了充分的理解和知晓行动方法后,再去讨论《羊羊值日》中的不恰当的行为错在哪里?你对他们有何建议?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来续编这个值日故事,说说小羊们后来的做法,夯实学生对值日时正确做法的认识与理解。最后从故事情境中迁移到班级生活中,请学生夸夸自己班的值日生。我先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教材的绘本故事上,让教材文本成为学生思考的载体。既有趣味性,又避免学生不由自主公然指出身边的伙伴常犯的错误而产生尴尬。给予学生机会在日后真实的值日过程中反思行为和调整做法。这里对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培养低段小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又添了把柴、加了次油。

    二、关注儿童立场,加强实践体验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课堂中能否适切引入儿童的生活往往决定教学成败。教师须先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状态、群体喜好等事项。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以儿童的视角发现痛点,站在儿童的立场预设有效的解决方法,设计激活学生兴趣的活动,增强实践与体验的感受,逐步促进低段小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面对新环境易出现对成人的心理依赖,稍有小事就急于向老师表达、跟家长抱怨。老师和家长常对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的教育。但许多一年级小学生仍旧难以分辨自己能做的和力不能及的事情。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时,我一开课就发问:今天的课题是“请帮我一下吧”。咦?家长和老师不是常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为什么课题貌似要支持向别人求助?真让人糊涂了。此时,许多学生出现了认真思考的表情。说明这两种说法的确让他们有点迷惑不解,这个问题已经将大家代入思考状态。深入的思考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后来通过情境表演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最后明确知道在生活中要会分辨哪些事情应该求助,哪些要自理,及求助时的注意事项。也体会了助人的快乐,懂得要感恩帮助自己的人。借助一个站在学生立场产生的疑问,展开了一次有效的教学,在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學生践行体验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有感恩之心等体现社会责任的做法。

    三、巧用情境设疑,引发思考辨析

    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教学建议,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事实做出判断和结论,不盲从和轻信”。此种学习方式即为思考辨析。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更是直接设置了众多“辨析”栏目。“辨析”是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要掌握的技能。运用“辨析”活动可以变教师灌输为学生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执教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我就借助图片和视频出示了几个源自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辨析什么做法是浪费水资源:1.市民们在游泳馆嬉戏休闲2.两个小学生在学校水房玩水枪3.一家人在海滩上玩水枪4.一位小学生因懒得背而要扔掉半瓶矿泉水。通过小组内的辨析与交流。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即区别节约与浪费,既要看环境,还要看水是否发挥了正确的效用。通过情境设疑,学生因辨析而得到提升了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这样体现社会责任的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毛争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