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痴心浇开“主题花” |
范文 | 牛艳平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黎老师 电话:18618250915 010-59766299-604 邮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语文主题学习官网:http://www.52xyzt.com/jjsd/index.jhtml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202468487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100082 我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年复一年,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对教材几乎都能倒背如流了。但是,不知何时起,自己对教学却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困惑: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呢? 忧心:悠悠岁月,欲说语文好困惑 语文本是一门内容和情感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行为。但是,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讲局部不见整体,注重分析和讲解,追求灌输和记忆,总相信语文不讲不行,讲得越细、越深越好。于是,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解词、分段、逐句分析、归纳段意、背中心思想——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完整作品“抽丝剥茧”成了一副副死板、空洞的骨架和躯壳。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实践,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于是,课内损失课外补,接下来就是没完没了、机械、烦琐的作业训练。学生的课业负担日复一日沉重。半年时间,学生往往就只读一本薄薄的教材。在他们一生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段,不是去阅读、去思考、去背诵,而是莫名其妙地去做语文的“智力”游戏,费时多,收效微。 造成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的根源,就是成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只瞄准眼前的应试,没有为孩子的综合素质着想。这样的课堂,台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无数孩子在“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中虚掷着时光。 在如此高耗低效的“精耕细作”中,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多年来,我也曾想过改变,但老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老师的老师也是这样教他们的。多少年来的语文教学,就这样一直被束缚着,陷在困境中不能突围。我也曾模仿名师,试图寻找一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的语文之路。但简单的复制谈何容易?我的困惑并没有得到解答,依然迷茫。 苦心:茫茫课海,苦苦寻找教育路 接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始于2011年春天。山东李虹霞老师的“统合教学法”像一股清新的海风,吹进了林州教师的心田。她坚持“以读为本”,“纵向统合、横向统合、时空统合”,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在课堂里和学生一起共品美文。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着实让我们耳目一新,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 我们开始关注李虹霞、韩兴娥,关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于是有了数次的山东之旅。我们向专家零距离请教,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体系、教学模式及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全方位、深层次地认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实验倡导的“压缩学习教材的时间,用以进行大量阅读” “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学一篇,带一串,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等观点和方法,正是解决语文教学弊病的有效途径。它直面课堂,关注的是课堂内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教师的行走方式。这是语文学科本质的重要体现,确实符合教育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解决了课改的核心问题——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教学方式吗? 决心:漫漫长途,语文之路在脚下 山东之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厚积薄发,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不必担心学生一时读不懂,无数事实证明,读得多了,积累丰富了,自然就懂了。 认识越深刻,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引进课堂的决心就越大。2011年秋季新学期,我们聚焦课堂,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作为全校语文教研总课题,并成立13人课题实验小组,校长说是“让部分人先改起来”。从此,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之旅。 要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必须要有书可读。我们将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思考与做法,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发送给家长。事实证明,只要是有益于孩子一生的事情,家长都很支持。“只要这书能让孩子读起来,没意见。”家长们如是说。为学生配备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后,比起先前教师们上网、跑书店、打印文稿,确实方便了很多。丛书里有大量的美文,一本配合教材一个单元。孩子们如获至宝,上课读,下课读,站路队也在读,大有要一口气读完的架势。 说实在的,明知道“大量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惴惴不安。“原先一篇课文要几节课学完,现在一节课要学完多篇文章,时间从哪里来?” “原先几节课学一篇课文都读不深、读不透,现在除课文外,还要读一篇到多篇文章,能读懂吗?” “课堂阅读容量增大了,到底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读书?” “只让读书,不让做题了。这样下去,考试会受到影响吗?” “学生成绩下降了,领导会满意吗?家长会满意吗?”——郭爱德校长看出了我们的担心,又把课改专家请来。在这一“出去”、一“进来”的过程中,我们终于认识到——要着眼未来,要大胆取舍,不要在意什么模式,只要让学生读起来,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收获。 庆幸的是,前进路上总有专家引领、领导助推,让我们能轻装前行。校长怕我们担心成绩,干脆不以分数论英雄;怕我们“独霸”一方,继续唱“独角戏”,索性拆掉了讲台。我们在最宽松的环境里,走到了学生中间,全身心投入教改实践,带领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新学校研究院的专家提醒我们,先“临帖”,再“创作”。起初,我们采用“一文带多文,课文加丛书”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课堂1/3时间学教材,2/3时间读丛书。这种时间上的刚性划分,对于喋喋不休惯了的我们,简直就是一次痛苦而美丽的蜕变。怎样才能守住时间,真正让课内阅读“大批量”起来?这是我们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遭遇的第一个难题。我们有雷打不散的“圆桌会”:每周一下午放学后研讨,把一周来碰到的问题摆上桌面,共同解决。我们共同制定了“来一份”和“三不管”原则,即:精心备课,设计出一份简单明了的导学案;学生自己会解决的老师不管,小组内能解决的老师不管,班里能处理的老师也不管。教师要做的是:管住自己的嘴,少讲、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时间不够的问题慢慢解决了。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如课堂上1/3时间学完教材,能学好吗?学到什么程度算个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那么多,篇篇精读吗?怎样使教材和丛书自然对接?——面对源源不断的问题,我们始终认真研讨、实践,再总结,最终都一一化解。 开心:串串足迹,课改催开特色花 我们课改的决心有多大?每天读书、写博是最好的见证。过去,教师一学期往往就读两本书,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勉强应对学生。现如今,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虽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但为了引导学生阅读,老师必须也读起来。为此,学校购置了图书,校长让出办公室给我们当阅览室。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开了校信通博客,每天坚持写,写读书感受,谈课堂反思,还暗中“较劲儿”,比谁写得多,谁的点击量大。在这个心灵自由行走之地,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改中研,研中改,既要课改,还要改课。每学期两次公开课擂台赛,成了我们最精彩的时刻。每个人都是展示者,更是学习者。我们互相听课,指出彼此的问题所在,不断探索高效课堂和课外整合的有效结合途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信而从容,听、说、读、写一样不落,课堂活泼灵动。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广泛涉猎,品词析句,记录感悟。师生在美的陶冶中进步,生命在读书的氛围中成长。 读书、反思、教研、写作、磨课,我们亲身感受到“语文主题学习”带给我们的巨大“红利”。学生变了,阅读成了自觉行为,连一年级的学生也在用拼音写博文。课堂变了,朗诵、写作、写字,读丛书,读整本的书,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变了,很多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一次次出去做课展示了自己,锻炼了自己,有了成就感,精气神儿更足了。学校变了,大语文教学观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打造出了师生喜欢的大课堂。“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引导着我们不断创新,成语课、宋词课、小古文课、论语课等特色课百花齐放。 语文课的丰富带动了其他学科,数学诗意化,英语情境化,体音美主体化,学校呈现出课改的新风貌。更喜人的是,家长们开始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成长。老师们感受到了教育生涯的美好,孩子们体验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种变化让我们始料未及,开心不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