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研究 |
范文 | 胡太芳 【摘 要】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加快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构建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 农业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机制21世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已竞相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家战略。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首先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确立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现状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并在经济改革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1998年清华大学是第一所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亚洲学校,2002年在我国正式启动高校创业教育,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成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①政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明确了方向。②高校创新创业的体系逐渐完善,国内很多高校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设立了创新课程学分,制定了系列的政策制度,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③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山东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了以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机构,学生也自发组织了“创业者联盟”“未来企业家协会”“拔尖创新人才联盟”等社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但创新创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还很有限。调查表明,开设创新类课程的学校约占1/3,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学校约占1/5,创新创业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尚不健全,形式比较单一,创新创业的产学研不能很好的结合,实践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尚未形成,未能建立有效协调学校、学生与社会共赢的工作格局。 二、 构建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教育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机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研究区域发展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寻找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合点,适时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通识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素质教育培养、能力提高,还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所以在建立保障机制时,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强化实践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树立创业信心。一是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的时机,向学生展示农业发展的前景和客观的经济效益,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的专题研讨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创新涵义、如何创新,以及如何利用创新成果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二要打好理论基础。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系统的实用性和完整性,满足经济发展对各个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夯实基础、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比如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成功学、农村经纪人指导、现代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学习了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兴趣点”,为他们以后创业奠定基础。三是注重实践环节,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大依托。地方农业高校大多是以种植、养殖、加工、检测和管理五大方向为主,学校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吸收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建立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越发明显,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多样化。这就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开展给予个性差异的教育,完全学分制是以弹性学制和选课制为核心特征的教育体制,是用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用学科知识模块来培养学生的管理制度。例如,可以对正处在创业阶段的大学生采取弹性学分制,允许他们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对于那些有很强创业力的大学生,学校可以允许他们休学进入社会创业,学校为其保留学籍,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积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运行机制,支持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同时进一步完善学分确认机制。例如,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发明专利、取得学科竞赛的成绩、参与开发科研项目等,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科研创新学分。 (四)建立以创造为价值导向的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建立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使学校与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氛围。农业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到办学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新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为了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更好地负起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要制订完善的奖惩制度,如教师创新创业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奖励学分、大学生科研创新指导方案等,调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本着服务于学生的思想展开。一是建立“指导—扶持”服务模式,在大学生创业之初,指导学生做好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帮助学生科学选题,给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并在项目运行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建立“指导—参与”服务模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信息量,提高实践操控能力,指导学生创新思维、生产实践、组织活动、创业体验,鼓励学生参与研发、自立项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学校要建立教师定期社会实践和培训制度、技能考核制度和教学实习场地轮岗制度;完善年轻教师的强化训练制度,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三是推动学校、政府、企业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驾护航。政府部门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出台相关金融、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区域内经济组织或企业家自建或与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定额度的无息贷款,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制度,确保那些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都能有创业实践,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傅方正.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7-49. [2]张峭. 农业科研投入现状及优化配置设想[J].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4):43-45. [3]戴育滨. 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执业,2008(30)58-59. [4]文丰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2-14. [5]褚东升,唐波,赵相,硅谷. 加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2008(15):139-16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