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河南碗碴书表演艺术
范文 胡艳妍
【摘 要】河南碗碴书艺术是流传于驻马店地区的稀有古老曲种,文章对它的唱腔音乐、唱词特点、表演特点、乐人变迁等做了初步研究,以突出其古老性与艺术性,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让这个古老的艺术曲种繁荣发展。
【关键词】河南碗碴书 音乐特色 唱词特点 乐人变迁 表演特点
2013年,在我区民间艺术探访中得知一门流传时间较长,稀有的,但目前已几乎无人能唱的说唱艺术——碗碴书,现就搜集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希望能对该艺术的抢救挖掘有一定的帮助。
碗碴书,因用两片碗碴做伴奏乐器而得名,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我区新蔡县的一个独特的说唱艺术,由于曲调流畅,韵味淳朴,节奏感较强,因而在当时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表演形式的发展变迁
20世纪20年代,北方常有逃荒过路的人,用左手加两片碗碴击节,说唱几句吉利奉承小段以求施舍。至30年代,新蔡县碗碴书艺人吸取了山东快书、快板书、大鼓书、评书和地方民间小调的说、表技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并开始取“点棚打场”的形式行艺。演唱时,艺人左手拇指和食指卡一片长两寸半、宽一寸的细瓷(或粗瓷)碗碴,无名指和小拇指扣同样大小的碗碴,两片相击发出清脆而有各种节奏的声音。同时,左手时而上下,时而左右地来回摆动,右手亦做些典型动作辅助说唱。一般先唱书帽再引入正书。表演采用“活台子”的形式,即艺人站立园场之中或书坛之上,根据演唱曲目的需要,不受拘束地满台走场。也有和大鼓书、坠子同场演出的形式。说中长篇之前,先演几段碗碴书,增加听众的新鲜感。
碗碴书善演小段,小段只唱不说,艺人都具有“三快”的特点,即看得快、编得快、说得快。经常是现场即兴发挥。清朝中叶以后,为适应听众欣赏要求,才演出有说有唱的中长篇曲目,民国初年逐步走向衰退,至今濒临失传。目前艺人所说的曲目只是几个垫场小段,如《吊打猪八戒》《郭巨埋儿》《胡家寨招亲》等。
二、表演特点
碗碴书是用新蔡地方方言说唱,调式转换较为灵活,听来并无生硬之感。唱腔音乐经艺人探索创新,形成了各种不同曲调,有【散板】【慢板】【小快板】等。演唱多加衬字、数板,使其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一个曲调,不同艺人又有各自的演唱风格。刘炳善声音洪亮以唱为主,讲究抒情,激动之处加上节奏自由的道白,表演端庄大方,刻画人物细腻,以细瓷碗片伴奏。冷志仁演唱风格粗犷,一般叙述以数板为主,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对话则以唱抒发,以粗瓷碗片伴奏。
碗碴书艺人说唱,特别强调用“嘴皮子功夫”,要求吐字清楚,尖团分清,艺人善于运用“喷口”“气口”“贯口”等技巧,以达到字正腔圆。同时还讲究“声与意谐”达其义,“情与气谐”而传神。艺人善于运用“口、眼、身、手、步”五法辅助说唱,用拟声的技巧刻画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并用“口技”模拟各种鸟兽枪炮声。但艺人的表演始终遵循“准、精、深”的原则,以达到“以少胜多”,“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定四方、表八面”“交流”“甩包袱”等也是碗碴书表演时常用的技巧。
艺人手中的碗碴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辅助表演的道具。
三、唱词特点
(一)唱词基础
碗碴书的唱词是以新蔡、上蔡、正阳一带的方音方言做为唱腔和念白的语言基础,因此发声与普通话不同,存在着声母相同,韵母相异的特点,如:
(二)唱词韵辙
碗碴书的唱词同其他曲种一样,要求合辙押韵,以方言音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做“平声”(下韵),上声和去声做“仄声”(上韵)。其十四道韵辙如下:
(三)句式特点
碗碴书的唱词句式以对偶句式中的奇数句(一、三、五、七等单数句)做上韵;以偶数句(二、四、六、八等双数句)做下韵,上下韵对偶相连,无定次延伸,构成其韵文唱段的形式。
(四)词格特点
词格以“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主,有时也出现“三、四、三”的十字句。除七字句、十字句外,演唱者还往往在演唱时加进一些衬字,如“哎、哼、这个、哎哩”等。
通过这次资料搜集与整理,发现碗碴书目前在乡村中已经不多见了,感觉出碗碴书艺术在我区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有的也只是一些老艺人流传下来的部分曲谱与范唱,要想使这一曲艺艺术更好地延续下去,必须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曲目以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借助此次挖掘能更好地拯救这门艺术,使其不断地发展创新,结出更加灿烂的果实。
【摘 要】河南碗碴书艺术是流传于驻马店地区的稀有古老曲种,文章对它的唱腔音乐、唱词特点、表演特点、乐人变迁等做了初步研究,以突出其古老性与艺术性,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让这个古老的艺术曲种繁荣发展。
【关键词】河南碗碴书 音乐特色 唱词特点 乐人变迁 表演特点
2013年,在我区民间艺术探访中得知一门流传时间较长,稀有的,但目前已几乎无人能唱的说唱艺术——碗碴书,现就搜集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希望能对该艺术的抢救挖掘有一定的帮助。
碗碴书,因用两片碗碴做伴奏乐器而得名,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我区新蔡县的一个独特的说唱艺术,由于曲调流畅,韵味淳朴,节奏感较强,因而在当时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表演形式的发展变迁
20世纪20年代,北方常有逃荒过路的人,用左手加两片碗碴击节,说唱几句吉利奉承小段以求施舍。至30年代,新蔡县碗碴书艺人吸取了山东快书、快板书、大鼓书、评书和地方民间小调的说、表技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并开始取“点棚打场”的形式行艺。演唱时,艺人左手拇指和食指卡一片长两寸半、宽一寸的细瓷(或粗瓷)碗碴,无名指和小拇指扣同样大小的碗碴,两片相击发出清脆而有各种节奏的声音。同时,左手时而上下,时而左右地来回摆动,右手亦做些典型动作辅助说唱。一般先唱书帽再引入正书。表演采用“活台子”的形式,即艺人站立园场之中或书坛之上,根据演唱曲目的需要,不受拘束地满台走场。也有和大鼓书、坠子同场演出的形式。说中长篇之前,先演几段碗碴书,增加听众的新鲜感。
碗碴书善演小段,小段只唱不说,艺人都具有“三快”的特点,即看得快、编得快、说得快。经常是现场即兴发挥。清朝中叶以后,为适应听众欣赏要求,才演出有说有唱的中长篇曲目,民国初年逐步走向衰退,至今濒临失传。目前艺人所说的曲目只是几个垫场小段,如《吊打猪八戒》《郭巨埋儿》《胡家寨招亲》等。
二、表演特点
碗碴书是用新蔡地方方言说唱,调式转换较为灵活,听来并无生硬之感。唱腔音乐经艺人探索创新,形成了各种不同曲调,有【散板】【慢板】【小快板】等。演唱多加衬字、数板,使其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一个曲调,不同艺人又有各自的演唱风格。刘炳善声音洪亮以唱为主,讲究抒情,激动之处加上节奏自由的道白,表演端庄大方,刻画人物细腻,以细瓷碗片伴奏。冷志仁演唱风格粗犷,一般叙述以数板为主,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对话则以唱抒发,以粗瓷碗片伴奏。
碗碴书艺人说唱,特别强调用“嘴皮子功夫”,要求吐字清楚,尖团分清,艺人善于运用“喷口”“气口”“贯口”等技巧,以达到字正腔圆。同时还讲究“声与意谐”达其义,“情与气谐”而传神。艺人善于运用“口、眼、身、手、步”五法辅助说唱,用拟声的技巧刻画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并用“口技”模拟各种鸟兽枪炮声。但艺人的表演始终遵循“准、精、深”的原则,以达到“以少胜多”,“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定四方、表八面”“交流”“甩包袱”等也是碗碴书表演时常用的技巧。
艺人手中的碗碴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辅助表演的道具。
三、唱词特点
(一)唱词基础
碗碴书的唱词是以新蔡、上蔡、正阳一带的方音方言做为唱腔和念白的语言基础,因此发声与普通话不同,存在着声母相同,韵母相异的特点,如:
(二)唱词韵辙
碗碴书的唱词同其他曲种一样,要求合辙押韵,以方言音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做“平声”(下韵),上声和去声做“仄声”(上韵)。其十四道韵辙如下:
(三)句式特点
碗碴书的唱词句式以对偶句式中的奇数句(一、三、五、七等单数句)做上韵;以偶数句(二、四、六、八等双数句)做下韵,上下韵对偶相连,无定次延伸,构成其韵文唱段的形式。
(四)词格特点
词格以“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主,有时也出现“三、四、三”的十字句。除七字句、十字句外,演唱者还往往在演唱时加进一些衬字,如“哎、哼、这个、哎哩”等。
通过这次资料搜集与整理,发现碗碴书目前在乡村中已经不多见了,感觉出碗碴书艺术在我区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有的也只是一些老艺人流传下来的部分曲谱与范唱,要想使这一曲艺艺术更好地延续下去,必须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曲目以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借助此次挖掘能更好地拯救这门艺术,使其不断地发展创新,结出更加灿烂的果实。
【摘 要】河南碗碴书艺术是流传于驻马店地区的稀有古老曲种,文章对它的唱腔音乐、唱词特点、表演特点、乐人变迁等做了初步研究,以突出其古老性与艺术性,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让这个古老的艺术曲种繁荣发展。
【关键词】河南碗碴书 音乐特色 唱词特点 乐人变迁 表演特点
2013年,在我区民间艺术探访中得知一门流传时间较长,稀有的,但目前已几乎无人能唱的说唱艺术——碗碴书,现就搜集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希望能对该艺术的抢救挖掘有一定的帮助。
碗碴书,因用两片碗碴做伴奏乐器而得名,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我区新蔡县的一个独特的说唱艺术,由于曲调流畅,韵味淳朴,节奏感较强,因而在当时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表演形式的发展变迁
20世纪20年代,北方常有逃荒过路的人,用左手加两片碗碴击节,说唱几句吉利奉承小段以求施舍。至30年代,新蔡县碗碴书艺人吸取了山东快书、快板书、大鼓书、评书和地方民间小调的说、表技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并开始取“点棚打场”的形式行艺。演唱时,艺人左手拇指和食指卡一片长两寸半、宽一寸的细瓷(或粗瓷)碗碴,无名指和小拇指扣同样大小的碗碴,两片相击发出清脆而有各种节奏的声音。同时,左手时而上下,时而左右地来回摆动,右手亦做些典型动作辅助说唱。一般先唱书帽再引入正书。表演采用“活台子”的形式,即艺人站立园场之中或书坛之上,根据演唱曲目的需要,不受拘束地满台走场。也有和大鼓书、坠子同场演出的形式。说中长篇之前,先演几段碗碴书,增加听众的新鲜感。
碗碴书善演小段,小段只唱不说,艺人都具有“三快”的特点,即看得快、编得快、说得快。经常是现场即兴发挥。清朝中叶以后,为适应听众欣赏要求,才演出有说有唱的中长篇曲目,民国初年逐步走向衰退,至今濒临失传。目前艺人所说的曲目只是几个垫场小段,如《吊打猪八戒》《郭巨埋儿》《胡家寨招亲》等。
二、表演特点
碗碴书是用新蔡地方方言说唱,调式转换较为灵活,听来并无生硬之感。唱腔音乐经艺人探索创新,形成了各种不同曲调,有【散板】【慢板】【小快板】等。演唱多加衬字、数板,使其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一个曲调,不同艺人又有各自的演唱风格。刘炳善声音洪亮以唱为主,讲究抒情,激动之处加上节奏自由的道白,表演端庄大方,刻画人物细腻,以细瓷碗片伴奏。冷志仁演唱风格粗犷,一般叙述以数板为主,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对话则以唱抒发,以粗瓷碗片伴奏。
碗碴书艺人说唱,特别强调用“嘴皮子功夫”,要求吐字清楚,尖团分清,艺人善于运用“喷口”“气口”“贯口”等技巧,以达到字正腔圆。同时还讲究“声与意谐”达其义,“情与气谐”而传神。艺人善于运用“口、眼、身、手、步”五法辅助说唱,用拟声的技巧刻画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并用“口技”模拟各种鸟兽枪炮声。但艺人的表演始终遵循“准、精、深”的原则,以达到“以少胜多”,“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定四方、表八面”“交流”“甩包袱”等也是碗碴书表演时常用的技巧。
艺人手中的碗碴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辅助表演的道具。
三、唱词特点
(一)唱词基础
碗碴书的唱词是以新蔡、上蔡、正阳一带的方音方言做为唱腔和念白的语言基础,因此发声与普通话不同,存在着声母相同,韵母相异的特点,如:
(二)唱词韵辙
碗碴书的唱词同其他曲种一样,要求合辙押韵,以方言音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做“平声”(下韵),上声和去声做“仄声”(上韵)。其十四道韵辙如下:
(三)句式特点
碗碴书的唱词句式以对偶句式中的奇数句(一、三、五、七等单数句)做上韵;以偶数句(二、四、六、八等双数句)做下韵,上下韵对偶相连,无定次延伸,构成其韵文唱段的形式。
(四)词格特点
词格以“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主,有时也出现“三、四、三”的十字句。除七字句、十字句外,演唱者还往往在演唱时加进一些衬字,如“哎、哼、这个、哎哩”等。
通过这次资料搜集与整理,发现碗碴书目前在乡村中已经不多见了,感觉出碗碴书艺术在我区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有的也只是一些老艺人流传下来的部分曲谱与范唱,要想使这一曲艺艺术更好地延续下去,必须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曲目以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借助此次挖掘能更好地拯救这门艺术,使其不断地发展创新,结出更加灿烂的果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