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及改善措施 |
范文 | 潘丹+宋曦 【摘 要】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健康心理素质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前提。本文探讨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并且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对策 一、当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一)职业心理枯竭 职业枯竭属于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感觉像工作耗尽所有的身心能量。职业心理枯竭是职业困惑到职业倦怠,最后走向职业枯竭的心理历程。我国高校教师的管理现在片面强调物质激励,对于教师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忽视,造成人才泡沫的负面现象,使得教师产生一种自己是知识教研工具的职业困惑。高校教师职业重压之下产生职业倦怠在教师队伍中非常普遍,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格偏失、心理疲惫,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负责任、退缩、情感麻木以及身体疲惫,对学生缺乏热情、对教学工作不认真、精力不集中、心智能力下降、容易地负面情绪带入课堂等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工作中缺乏创造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13年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对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位列第三,仅次于公务员和物流人员。 (二)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典型的心理环境。高校教师扮演着多重的社会角色,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往往需要用不同的心理面具来面对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久而久之,就会在与之交往时带入这些心理体验。日常生活中,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缺乏调节的情况下,容易对他人的认知产生偏差,做出消极判断,甚至有消极的反应,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独立,由于是不坐班制,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欠缺,容易出现感情淡泊,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人际交往技能欠缺。 (三)亚健康问题突出 亚健康指的是人的身体机能没有明显疾病,但是不同程度的存在潜在的患病危险,很有可能患发某种疾病,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的体验,健康质量很低,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灰色心理状态”或“第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后天环境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体虚困乏、注意力不集中、适应力减弱、无法正确理解自身价值、不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非常焦虑、正人不正己、责人不责己、自我调适能力差等。 二、增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方面 首先,合理安排工作负担,避免教师过度劳累。合理安排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学校应该合理分配教师的上课、备课、辅导、批改作业等的时间,确保教师进修和休息的时间,还要确保教师具有支配的时间。高校教师从事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也需要比普通工作更多的独立钻研的时间。所以应防止教师超负荷劳动。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师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这指的是通过教学指导、活动体验等手段,以健全人格、开发智能以及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综合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人格,使其身心系统达到最佳状态。高校应该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板块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开办心理学培训班,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提高教师的心理防护能力,释放教师心理压力,解答教师心理困惑。 最后,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独立性较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大多争胜心和自尊心都较强,在与周围人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轻视、冷漠、敌对等不良心理。但是教师在社会阅历、教学科研、文化素质等方面又有很多相似点,比较容易沟通。若能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增加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使教师之间沟通更加顺畅,彼此交流信息、增进情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保持。 (二)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应坚定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一个对教师事业充满热爱、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能够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也能够更好地承受工作中遭受的挫折,这是教师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前提。 其次,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常用的增强教师心理抵御能力的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重建策略以及管理时间技巧等。放松训练有利于释放教师心理压力。指的是种心理治疗,通过户外活动、身体锻炼以及业余爱好的培养来舒缓神经,调节身心。例如,改变面部表情,经常对自己微笑;参加公益活动和登山等。这些都能宣泄情绪或是转移注意,能产生正能量。 最后,理解学校的难处和学校管理者的处境,从问题的根源处找寻答案,不要让不客观和片面的观点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认知。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虽然有着不同的工作性质,但是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充分理解他们的工作,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以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顾全大局,服从学校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认真完成学校领导者分配的各项工作。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需要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随着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会更加全面,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共同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董振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2]陆桂芝.论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3]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4]邓如陵.略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