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范文 | 庞林源 【摘 要】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管理体制,我国仍需解决目前高教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管理模式僵化、高校行政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本文针对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分析了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 ? ?改革 ? ?策略 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1.高校行政化倾向严重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一种类别,目前实行的仍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各项事务都处于行政权力的管辖范围内,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学术权力受到“压迫”,行政活动干预学术活动并影响学术自治。高等院校及高校内部人员地位的高低均以行政级别来划分,此种体制已经无法适用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需求,故此种过度“行政化”的倾向亟待改进。 大学的品位在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这就要求学校具有自由宽松及平等的学术氛围。高校行政化给学者及教师的学术研究带来羁绊,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开展,高校无法做到以学生、教师及学术研究为核心,久而久之便会出现职能“错位”。此外,受传统等级制及“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党委书记和校长对高校的一切事务享有最终决定权,高校的整体运行也往往以行政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在这样一种官僚行政体系下,高校的各种民主机构逐渐“虚化”,教代会和基层学术委员会等机构民主管理和监督职能难以落实。 2.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 办学自主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办学目标依法享有的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学科研等活动的资格和能力。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部分高校校长就提出了给予高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的建议,199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更是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高校的独立法人性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逐步扩大,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状况。高校在招收新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及经费使用等环节仍不能摆脱较强的政府干预色彩。政府对于特点各不相同的高校采取了大同小异的管理方式,束缚了高校自身的办学活力。同时,部分政府部门管理理念落后,集权管理模式倾向明显,高校只能是政府行政性指令的执行者。从办学主体上看,国家办学的模式并未改变,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需要高校有多元化办学主体和模式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种比较单一的模式便不能与之相适应。只有让高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实现国家办学到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转变,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及实现长远发展,同时实现大学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3.高校人事管理体制落后,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高校的人事管理实行一种“以事为本”的落后人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事为中心,人处于从属地位,过分强调事本身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实行,使得我国高校人事管理模式逐渐僵化,高校的管理工作只是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规定的有关制度,管理者并未发挥出管理的主动性。同时,高校中一些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注重提升自身素养且服务意识淡薄,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缺乏了解。部分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在工作中存在推诿和扯皮现象,造成我国高校人事管理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人事管理都是以身份管理模式为主。现阶段我国高校要逐步实行“岗位管理”,做到以岗定薪、以岗择人,必须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聘用和晋升均以内部提升为主,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高校人员流动性较低,不利于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科研成果,对教师教学内容及质量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教师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的聘用、考核及晋升制度进行创新。同时,由于考核标准的不同,分配制度上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教职工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也亟待完善。 二、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1.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强化学术权力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行政级别来划分地位的高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主体的不断多元化,高校的行政级别也应逐渐淡化。“大学之核心在于对学术事务的管理”,高校本身作为学术机构,要能够彰显学术权力在学校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保证学术权力的正常运行和实施。政府要从宏观上来把握高等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防止行政权力对高校中各项事务的过度掌控,避免出现对高校管理“越位”的现象。 2.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大学自主、以法治校、学术自由和民主管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大学自主治理就必须改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把管理权归还给高校,减少政府对高校事务的直接干预,实现政府从高校管理的“主导者”到“参与者”的转变。高校要能够针对自身的特点,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师遴选、内部机构设置和财产的管理和使用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要依法治校,贯彻落实我国《高等教育法》中的规定。 在高等教育日益发展并不断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在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上,可借鉴效仿美国等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做法,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引入社会化力量,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力度。例如,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校进行经费的投入,或者在高校设立董事会参与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及监督,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变为社会共同的事业,实现高校自主治理与政府管理的良性结合。 3.引入民主管理机制,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的人事制度管理是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高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在决策当中的作用,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提高民主管理机构在高校中的决策权和监督权,从而使高校的人事管理科学、民主、有序地进行。要建立和完善高校人事考核评估制度,对全体教职员工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和个人晋升直接挂钩,对在教学、科研等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在高校内部形成有序竞争和流动的格局,杜绝“人浮于事”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坚持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工资、奖金对教职员工的激励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仍在实行的“身份管理”方法严重制约了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应打破人员身份限制,推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逐步转变。 三、总结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同时完成为国家及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要始终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对现有体制进行不断调整,调动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共同努力。目前,我国高校亟须不断强化学术权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并进行“去行政化”的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任重而道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载体,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会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璇.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有多难[N].中国青年报,2012-5-3. [2]澳门科技大学.如意了教育网:http://www.ruyile.com/school.aspx?id=165296. [3]高等学校享有哪些办学自主权.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flsyywd/flwd/2000-12/17/content_13645.htm. [4]刘笳, 王强.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9(4): 503-506. [5]深化职称改革,是时候了——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思考.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82/5242/20010524/472955.html. [6]谢延龙.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5(1): 5-8. [7]唐海华. 大学理念与我国高校权力体制之重构.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3 (3 - 4) :109. [8]谭华明, 曾山金. 从文化视角比较中美两国高教管理体制差异[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5, 14(4): 69-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