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
范文 | 刘晓冬 【摘 要】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说过:“各学科教学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隐含着德育资源。这种德育资源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道德因素, 二是隐含在教学形式中的德育因素。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深入研读教材,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在选择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关键词】学科教学 ? ? 德育 ? ? 教学内容 ? ? ?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2001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教师有了在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意识。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由于对“三维目标”内涵理解的偏差以及受传统教育评价体制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评价出现了诸多不足,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没有落实到位。对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德育和教学形式德育——来分析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一、教学内容中的德育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科德育的载体。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新课改后的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既贴合生活又紧跟时代,文本的编写遵循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此,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德育思想,只不过有的教材内容的德育思想是显性的,教师可以据此直接进行德育,有的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对文本仔细研读和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德育价值。例如数学教材中,显性的德育思想主要是一些知识链接,有的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如“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突出贡献”等,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古代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有的介绍数学家历经艰辛、百折不挠、发现真理的曲折历程,通过伟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向上向善的理想信念。隐性的德育思想则隐含在数学知识当中,例如在学习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会大小、多少、长短的相对性,启发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学习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在感悟变与不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问题,领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百分数及储蓄方面的知识时,可以结合单元内容教育学生正确理财,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此外,数学知识自身的严谨性、逻辑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 要寻找到蕴含在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因素,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面把握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内涵。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教师只有了解了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才能有目的地在教材中寻找德育因素。全面把握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内涵是内容德育的基础。第二,深入研读文本,深度挖掘教材。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层面把握教材,还要发现知识点背后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和提炼总结,体悟文本中蕴含的德育价值。第三,站在超脱于知识层面的道德哲学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发现。站在知识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发现的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发现的是教学内容的伦理价值;站在道德哲学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发现的是教学内容的德育价值。因此,当教师换个角度分析教材时,就找到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的一条途径。 二、教学形式中的德育 教学形式中传递怎样的德育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哪些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在课堂中具体体现在教师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实施课堂管理以及构建怎样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一)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相互影响的教和学的行动方式的总称,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从教学目的来说,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认知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教学方式实质上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统一。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教学方法对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性、课程和教材特点、设备条件、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更要考虑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能否满足其学习、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既要考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它的道德性、伦理性。 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原则。主要做法包括: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允许、鼓励和尊重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对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主、独立、自由和平等;2.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留有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有选择余地,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备必需的知识、能力、方法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也能通过学习选择发展其正当的兴趣爱好,张扬个性,不仅能够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学习,而且能够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鼓励和方便学生创新,允许并鼓励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和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时努力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对学生的创新性萌芽给予精心呵护和热情扶植。二是增进学生学习愉悦原则。主要做法:1.要创设生动、形象、美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兴趣;2.培养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活跃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个性;3.建立平等、友善、宽容的教学人际氛围,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学生自由地、心情舒畅地学习;4.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青少年学生喜乐好动,能让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5.不断强化学生成功的愉悦体验,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近期学习目标和长远学习目的,以实事求是为准绳,以鼓励为导向,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三是提高学习效率原则。主要需要教师做到课前精心准备,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课后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实施课堂管理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理想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场所。课堂管理是教师有效地管理和统筹课堂中的教学情景、合理地掌控和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艺术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课堂管理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作为管理者必然会对被管理的学生施加潜在的影响。然而当前仍有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专制型课堂管理方式,注重外在的行为控制,强调学生对教师指令的服从,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控能力。这种课堂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改善课堂管理方式是进行学科德育另一条重要路径。 在课堂管理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行为规范,需要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在观念上,教师应树立以伦理化为导向的课堂管理理念。所谓以伦理化为导向,即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作独立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并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与地位,而不将他们看作是应服从老师的被管理者。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伦理化的课堂管理理念影响着教师在课堂管理及教学中的行为表现,以及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方向和控制力度。从学生角度来讲,伦理化的课堂管理理念能抑制和改善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表现,也能激发和鼓励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表现,最终使学生能由教师的他律转向学生的自律。其次,在具体的言语行为方面,教师应注意时刻以身作则。中小学的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即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常常会被学生模仿。因此,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要培养学生成为懂得尊重、理解他人的人,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表现出这样的品质特点。最后,教师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抓住教育契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往往会自动生成很多德育契机,教师若处理妥当,往往会有更突出的德育效果。 (三)构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形成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由于德育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成为影响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能够仰慕、信任、喜爱教师,那么他就能敞开心扉,积极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如果学生对教师持抵触、厌恶的态度,那么他就可能对教师的教育不以为然,甚至排斥教师对他的教育。除此之外,师生关系本身中也蕴含着教育意义,即,构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能在潜意识中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例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的是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尊重他人的道德因素。在师生关系中渗透德育价值,不仅仅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与敬重,更重要的是可以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尊重学生。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心理学认为,自尊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之一,是维护自己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首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其次,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上的差别。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地发展。再次,尊重学生的权利。2006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规定了未成年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生存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发展权。其中,发展权规定了未成年人作为学生应享有的受教育权和参与教育生活的权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利,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为标准对待学生,不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偏袒或歧视任何学生,应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程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独特性为出发点,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纵向评价学生。最后,尊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个体,一方面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许不切实际,但这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应受到教师的保护和引导,而不是单纯地否定;另一方面,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都具有其内在的时间性,教师尊重学生的发展就要给每个学生的成长留出时间,不要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与肯定。 2.关爱学生。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对学校、班集体的归属感,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理解和宽容三个方面。首先,期待在学生的成长中是一种能量,教师可以通过鼓励的语言、赞许的点头、满意的微笑、亲切的注视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具有向上、向善的动力。其次,学生渴望教师的理解,他们希望教师能读懂他们,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儿童世界是一个与成人世界既有联系又有鲜明不同的世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来实现。当学生发现教师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时,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就能被拉近,沟通也会更加真诚。最后,中小学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当他们接受了不健康的信息时,犯错误就在所难免,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体谅与宽容,主动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 3.教学相长。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是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通过各种媒介,学生也会掌握一些教师不知道的知识。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必须正视这种现象,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必要的时候虚心向学生学习。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交往关系,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重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馈和评价,同时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凸显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性,消除教师话语霸权,扫清师生平等对话的障碍。 三、小结 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个课堂都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教学都是对学生思想的洗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需要每一位教师提高德育的意识和德育的敏感性,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等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寻找德育资源,捕捉德育时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春秋主编.教育伦理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欧阳超.教学伦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柴光欣.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评价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5]张雪珍.重视师生关系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1990(5). [6]孙俊三,谢丽玲.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7]张鹏举.怎样进行学科德育[J].中国德育,2012(21). [8]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2007(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