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
范文 | 李丹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沿袭了人教版以往编排特色,保留了课外古诗词,所选诗词题材多样、词句经典,可谓用心良苦。但相较于课内篇目,教师更愿意把课外古诗词放在早读和零碎时间处理,只落实背诵和默写。这就造成学生背的每一首,都是“这一首”,看不到“这一类”的风景。这样其实弱化了课外古诗词的存在意义与价值,闲置了古诗词教学资源。 部编版教材将人教版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改为“课外古诗词诵读”,是教学期待和教学导向的转移,从强调背诵记忆到突出诵读涵咏。朱熹说,诵读的要义是“得其滋味”,重在“味”,重在“玩”。可见,诵读包含背诵,又不止于背诵。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课外古诗词48首、课内古诗词36首。下面从几个方面例谈“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开发和利用。 1.课外古诗词,因“愁”联动——七年级上册课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主题教学。 教学以“愁”为脉,在诵读涵咏比对中,发现《峨眉山月歌》的游子思乡之愁、《江南逢李龟年》的感怀世事飘零之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战士离乡之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战场思乡之愁,“四愁”同聚,各有不同。每一首诗词都是古代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我们可以对古代文化略知一二。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挖掘它们之间的关联,往往会有背诵默写之外的收获。 2.课内课外互通,因作者联动——九年级下册课内《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课外《定风波》组合。 苏轼的这两篇作品,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文风,并列呈现,作者的个人遭遇由文辞间可知一二。一个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意气风发的豪迈,一个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态度的放达,苏轼的个人形象鲜活可感,整合教学成效远远大于单篇。 3.课内课外互通,因出处联动——八年級上册《关雎》《蒹葭》与《子衿》《式微》组合,生成《学〈诗经〉追溯古代诗歌源头》教学专题。 教师可通过《关雎》教学赋比兴手法,迁移至《蒹葭》《子衿》《式微》,让学生了解比兴的不同表现形式。再由课内《关雎》和《蒹葭》的重章叠句现象,迁移《子衿》《式微》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原因,进而比对内容与主题上的异同。经由一篇文章的学习便可了解一类文,学生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篇,而是从《诗经》中撷取的摇曳多姿的共性美与个性美。 综上所述,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作品隐含着俯拾皆是的语文知识和古代文化。教师应寻找诗词之间的有效链接,让学生在一棵树上看见枝叶,在多棵树的组合中看见更广阔、更壮美的风景。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18010801) (责 编 莫 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