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态的教育与教育的生态 |
范文 | 刘晓燕 生态教育在培养公民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故我校把生态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以构建生态文明、生态科学、生态文化为体系,以塑造学生优秀品格、完善人格为目的,于潜移默化中浸润师生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人生的品性。 一、生态教育问题的提出 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而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和谐程度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素养。这也是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生态教育的实施 近年来,我校以生态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来抓。 首先,借助生态教育抓生态德育。 生态道德及环境道德,其核心内容就是保护好环境。生态道德既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经过生态教育的系列实践和不断反思,我校从两个方面建立起了生态教育的运作平台:一是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建设的成就和问题,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课题。如对于青岛世园会,我们举行了“关注生态,关注世园,我做世园小使者”系列活动,具体活动有“我为世园种棵花”、“相约世园会,献礼地球日”、通过网络给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发邀请函、“保护环境,远离雾霾”等。 二是落实“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我们在学校创设了若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空间来打造生态园,生态园分为四个区域:蔬菜立体种植区、无水栽培区、温室花卉区、植物种子库。学校还给每个班配备了水培设施,由学生自己打理,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或定时定点进行生态体验、观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得更多的接触环境及反思升华的机会,充分感受生命的价值。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条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恻隐之心”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态意识。 其次,借助生态教育奠定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基础部分,国际上还把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指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通过观察、课外活动、科普书籍阅读和学科渗透等方式来进行的,属于“片段式”的科学精神和素养培养方式。而我校开展的生态教育,则将观察、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教育。 我校与青岛农业大学达成创建“生态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学生生态实践基地”的协议,并联系菜农、果农在浮山挂牌成立了“学生劳动实习基地”,定期邀请农大教授为学生做生态学和园艺、园林栽培等方面的科普讲座,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农大的实验室、研究所、示范园等科研机构参观;农大的学生也定期到我校“青青果社团”,带领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标本采集、种植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并辅导我校学生写观察实验小论文等。 最后,借助生态教育抓审美隋趣涵养。 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是公民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人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内涵质量。生态环境极具审美因素,故生态教育也应该具有丰富的审美特质。青山、绿水、丛林、花朵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历史上的许多优秀文学篇章,有相当数量的内容反映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感受。 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采取了这样的方法:一是感受,二是学科渗透。花园式校园环境和学生的观察实践,处处都是感受自然美的机会;而语文、美术、音乐和“二课”活动等,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教育,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让课堂增添了不少美感。 三、“教育的生态"观念的提出 教育的生态观念是生态教育对教育的反观。生态教育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教育的生态则关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是指抓住人的生态特征来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人的成长是具有生态特征的,如主动性、自主性、反思性等,它们属于自然界生物大都共有的特征。 基于人的主动性发展特征,我们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0分钟的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途径之一。而生态课堂完整的过程应该是: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实践。鉴于此,我们创设了三级多元课程,即“国家课程一国家课程拓展一学校课程”。比如,以国家课程拓展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就是要紧密结合课本开展相关阅读、实验、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还可以参加学校开办的相关阅读辅导、视野拓展等活动,实现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基于反思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总结,并提出两个思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和失误对全体学生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教育或教学的鲜活素材。同时,所有教育和教学活动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或结果上,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 基于人的差异性的存在,我们提出“多元梯度”的构想:多元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并在人的个别差异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的差异化发展。因为培养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故教育必须尊重这个事实,以促进人的多元化发展:而梯度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受众。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需求,我们无法界定人的差异程度和人的潜能大小,所以教育要尽可能给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这种机会也就是梯度化的——既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要使学生的不同潜质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教育的生态课堂实施 生态课堂是基于人发展的生态特征而创设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基本目的是把课堂教学看成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是基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因此,生态课堂不仅对学生提出如何学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如何教的要求。在生态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有明确的定位。 就学生而言,课堂流程是:从梯度目标出发—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将新旧知识进行构建一反思或应用知识_实现多元发展。但必须强调的是:学生课前的知识搜集和经验储备,是生态课堂实现其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40分钟课堂教学只是生态课堂的一个中间环节。 就教师而言,操作流程是:根据多元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营造学习情境-认知过程的生成-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梳理-总结反思-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总之,“以生态教育为发端,以关注教育的生态为终端”,是我校正在进行的一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以课程的教学来渗透生态内涵,以生态的视角来完善自己的课堂,不断将课程开发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生态课堂的实施中关注着生态、升华着涵养、历练着品行。 (编辑 巴千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