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 |
范文 |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语系中的不老话题。虽然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漫天飞,但真正做到深化改革的并不多,能够始终坚持改革的更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并卓有成效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作为贵州省的百年老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过一些思路,提过一些理念,但一路走来,驻足回望,能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和共同追求的课堂精神仍有匮乏。 一、改革背景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始建于1915年,是贵州省一类示范高中,现有学生4747人,教职工352人。作为贵州省的百年老校,遵义四中历史悠久,沉淀厚重,继承了许多年轻学校所不及的优良“血统”和品质。但是,就像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背负盛名难免步履沉重,也难免潜藏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光环掩盖下的虚弱。名校老校几乎都在精英教育的时代有过辉煌的办学业绩,是一个区域内有过较大影响力的学校。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办学条件优势,特别是良好的生源条件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因为名校老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升学率较高,因此获得的几乎都是赞誉和追捧,集各式各样的荣誉于一身,一俊遮百丑,良好的办学效益遮蔽了老化钝化的体制,但荣耀的光环下有掩盖不了的内在虚弱。 二是经验带来的观念固化。厚重的历史在沉淀厚重文化的同时,也沉淀了一份自满、固执和保守。名校老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是同时,传统习惯和经验形成的惯性深重,自我感觉良好,很难产生来自于自身的批判与否定,因此改革和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师的功臣意识和名校优越感较强。名校老校享有荣誉和具备资历的教师数量多,影响力大。学校的呵护、学生的尊敬、社会的推崇既可以成就教师的荣誉,也可以助长教师的自傲。不少教师常常以曾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为骄傲,在功臣意识和名校优越感支配下产生了舍我其谁的自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关注时代变化,对标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危机感没有普通学校的教师那么强烈,因此很难产生“空杯心态”。而在今天,当教育生活面对“双新”——新常态和新高考的挑战时,特别是福利待遇被规范之后,有些教师内心失落,心生抱怨,甚至对政策、对改变产生了消极抵触的心态。 四是新老融合的认识误区。人们常常认为,有资历有经验者缺乏创新精神,有创新精神者缺乏经验和资历,所以老校总是在不断强调新老融合,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做“青蓝工程”,做“传帮带”。但事实上,就像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存在就是合理,没有代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落后和停滞。新老融合其实是个伪命题,甚至是谬命题。一个学校,越是强调新老融合,对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就越是不利,就越是压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和个性彰显,最终很难实现多维发展和创新发展。承认新老差异,各显其能,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不纠结于新老融合,应该是老校的明智选择。 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冲出重围,负重前行,让老校重新焕发活力。那么,冲出重围的出口在哪里?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的切入口在哪里?经过反复调研,学校确定,把教学方式的革命作为学校整体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从改革课堂入手,通过课堂观念的转变来寻找老校逢春的契机。只有打开这个通道,观念的藩篱才能冲破,思想的闸门才能打开,学校综合改革才有基础保障。 二、改革思路 课堂改革,首先要研究课堂存在的问题。按照雅斯贝尔斯的分法,教育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类。 一是经院式教育。这种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学生到学校就是学习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 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的传统色彩,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 三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师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唤醒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发的力量,这是一种“催产式”的教育。 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正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缺少课堂的平等对话,缺少在平等对话中师生对真理的探究和探究后的顿悟。搞清了课堂存在的问题之后,再来研究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研究知识类型。知识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事实性知识,如概念、记忆、判断等。这类知识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二是方法性知识,如阅读、讨论、争辩、归纳总结、推理拓展。这类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需要通过训练来解决。三是价值性知识,如体验、反思、创造、信仰,这类知识回答的是“怎么好”的问题,需要通过导向性教育来解决。 教学的创新需要的是转变教学方式,优化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价值。其根本上要解决的是知识的价值观和信仰问题。事实性知识是在“记中学”,方法性知识是在“做中学”,价值性知识是在“悟中学”。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前面两个方式,耗费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记中学”和“做中学”上,忽略了“悟中学”。而“悟中学”才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追求。所以,课堂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悟中学”。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两位对话者并不知道真理在哪里,其实真理都已经在那里,两位对话者绕着真理转,并被真理所引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课堂构建的基调为“不求模式,但见精神”。 作为一个有着较好底蕴和优势资源的百年老校,课堂改革不是机械地追求模式,模仿或照搬其他学校的成功模式,而是最好能够摒弃模式,彰显本校的个性和精神。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大胆纠正一些惯性思维,树立新的观点,如:讲得好不是真的好,学得好才是真的好;讲得好学得不好是最大败作;信息时代最不缺的是知识,缺的是知识的活化。而骨干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喜欢“讲”,教学方式转变的最大障碍恰是骨干教师。 三、改革实践 确定了课堂改革的方向,接下来就是对课堂内涵的研究。通过深入调研以及各教研组和各备课组的广泛讨论,教师们发出了共同的声音:反对课堂教学模式化。遵义四中的课堂应该是各显神通、各美其美的,但可以从中提炼出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可的课堂精神追求,并最终将这种精神追求概括为“三元课堂”。 “三元课堂”的内涵:一是激情课堂——调动学生激情,让课堂有比赛的激情,学生能够平等对话,敢于争辩与质疑;二是人文课堂——关注人文精神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让每一个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三是真灼课堂——关注师生对真理的探索过程,让每一堂课包含智慧,也包容困惑和个性见解。总之,摒弃固定模式,不追求高大全的课堂,摒弃表面的热闹,追求货真价实的对话。为此,可分成五步走。 1.深入调研,形成问题清单 通过开展听课周活动和推门听课活动,以查找问题的心态走进课堂,发现和总结问题。对全校各班的教学日志记录员进行了专题培训,让记录员对教师的“讲课”时间计时。结果显示,在40分钟的一节课上,“讲课”时间30分钟以上的占了将近一半,留给学生自主研讨、争论、激辩和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时间不足10分钟的接近一半。 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理出了问题清单。一是一些教师课堂观察与课堂组织意识淡薄,甚至学生上课两三分钟了还没有反应过来;二是课中观察和教学情绪调动不佳,存在学生分心和打瞌睡现象;三是不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回应少,教学互动走形式;四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五是课中问题设置随意,甚至没有问题探讨,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方向和结果反馈;六是教师“霸课”,学生缺乏深度思考和充分置疑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性学习被忽略;七是学生没有预习便进入新课,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被动接受讲解;八是学生之间缺乏讨论,特别是争论,缺少思维碰撞的机会;九是教师生怕课堂讲解有遗漏,过精过细,学生成为承载机器;十是教学使用多媒体频率过高,超量信息和快速浏览让学生跟不上节奏,身心疲惫。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惯性使然,教师习惯讲,学生习惯听;二是部分教师也曾试图把更多的时间大胆还给学生,但是“三两句话便把学生引向纵深思考”的功力还比较欠缺,课堂效率不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比较“稳妥”的传统课堂,似乎这样心里更踏实;三是备课量问题,表面上看,如果教师少讲,备课量就会减少,实则不然。因为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课堂生成资源和不确定性因素就会增多,教师的准备量反而需要增加;四是整个学校还缺乏大家都认可并能自觉主动追求的课堂精神价值。 2.拟定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在广泛研讨之后,学校出台了《遵义四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遵义四中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性意见》《遵义四中三元课堂评价标准》(参考),为课堂改革明确了思路和办法。 从时间维度来看激情课堂,重点是课前情绪调动和课中情绪调动,为此可参照一些基本范式和指导性意见,并辅以下列措施:一是陶醉晨读,二是激情午歌,三是激情班歌。人文课堂强调人文关怀与人文渗透,为此提出了“三个是否”:是否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是否尊重了学生个性、保护了学生尊严。真灼课堂要求不玩花哨、务实高效,让课堂充满质疑色彩,成为文化的殿堂;如果一堂课有热闹无深思,浮躁有余积淀不足,那就不是真灼课堂。为此提出了真灼课堂的“六有五不”:有充分准备(师生都有备而来),有目标呈现,有任务驱动,有自主研习,有探究活动,有学生展示;不独(不唱独角戏),不霸(不夺学生话语权),不冷(人文仁厚),不浮(不虚浮),不空(内容不空洞)。 不管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教师们心里都装着这三个课堂要素,围绕这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实现好了,课堂自然出彩。 3.自主申报研讨课,以实例研判课堂问题 各备课组自行申报研讨课,教务处统一安排,组织评委和教师参与评课。三个主评委根据分工,在课堂上有侧重地观察与思考,课后分别从“激情、人文、真灼”三个元素展开评课,然后是听课教师评课,整个过程紧紧围绕三个元素来展开。在研讨课阶段,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问题,同时发现了平时忽略的课堂亮色,拓宽和明确了“激情、人文、真灼”三个元素的具体实现途径。 4.广泛赛课和晒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备课组推荐和观课发现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具有引领示范价值的优课,组织全校教师观摩,并将示范课制成视频课程,供教师们观摩和学生们自主学习。同时,每个学期都推出“课改之星”,通过活动和仪式让这些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凸显,让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课改氛围。 5.让反思与总结成为常态 在备课组呈交的“三元课堂”阶段性反思总结中,有一位生物教师这样写道: 通过研讨尝试,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超强能力,而且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讲台上的讲解与掌控全局的能力并不输于教师。 高一英语备课的总结中有以下内容: 我组认为,激情课堂的实施途径有:①教师需要基本功扎实,发音标准,口齿清楚,指令明确;②教师要有效地设计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领会,一节课的内容在精不在多,活动时间一定要充分,活动任务要清楚。 人文课堂的实施途径有以下三条。①教师要广泛读书,既要基于课本又要走出课本,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资源,对资源进行整合后再传递给学生。②教师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在问题明确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后,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③设计小组活动要考虑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真灼课堂的实施途径有以下三条。①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尽可能避免知识性错误。②教师教学态度要力求严谨,精益求精,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才能够给学生好的导向。英语也是一门人文科学学科,科学知识的学习要求严谨的治学态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上课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③英语教学中的知识性教学可以尝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利用导学案,发挥课代表的功能作用,把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题放在课后去解决,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任务导向性的活动,给学生更多智慧的启迪。” 每个组都在认真反思,认真总结,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方向,找到了着力点。 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课堂改革已推行了近两年,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显现,但是课堂的精神出来了,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变化,课堂的内涵得到了提升。在整个推进过程中,通过省级名校长工作室、省市名师工作室以及校长、教师跟岗培训基地的跟岗研修,促使教师作出引领示范;每期跟岗时间一般为两周,一个学期下来,到校跟岗的教师达200人次。跟岗教师走进课堂,充分参与到“三元课堂”的研讨构建中,相互启发,互推互助。如今,“不求模式,但见精神”已成为了教师们共同的课堂追求。 (责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