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同课异构: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诉求 |
范文 | 傅忠生
“同课异构”是一种从“异构”中求突围、求变革、求效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使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找回了活力,找到了生机。学校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和开展同课异构,可使师生获得更大收益。 一、同课异构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的诉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意蕴,反对离开文本思想内容的纯工具性训练。有的语文教师对此提出质疑: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的定位又是什么?不考虑语文成绩,语文素养从何谈起?实际上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语文教学,使学生不能充分品味其中的人文情怀,忽略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素质。而语文素养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维方式、文化品味、审美能力等多种品质,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例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将进酒》之前,精心准备了三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参照注释把诗译成散文;第二步,让学生划出诗歌意象,分析表现手法;第三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整堂课看起来是要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等角度进行鉴赏和逐一分析。但实际上课时,教师却并没有按照课前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而是别出心裁地进行了临场“异构”,以诵读指导为经,以词语品味为纬,激情推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表情随课文起伏而变化,课堂也仿佛有了节奏和韵律;教师还适时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并展示,师生互动积极,最终在意犹未尽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同课异构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诉求 过去,常有语文教师过分热衷于讲课,以分析取代吟诵,以练习取代背诵,以教师的注入取代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失掉了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从“应试教学”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研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师生互动,平等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倡导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例如,某中学要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一度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不解和阻挠。教师们迫于压力“穿新鞋走老路”,家长则在网络上发表质疑言论,甚至提出“撤换校长”的强烈抗议。为此,该校以一节七年级的语文课《狼》为主题,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以新旧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在两个班级授课,并向家长开放。采用旧教学模式的班级,从字、词、句、段、篇到写作手法、中心思想,教师面面俱到,学生兴味索然;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课堂,师生平等互动,学生高度参与、兴致盎然、表现精彩,与传统课堂形成了鲜明对比,感染了每一位听课的家长,也使家长们接受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 三、同课异构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差异的诉求 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等存在差异,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必然会出现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为同课异构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同课异构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搭建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例如,在一次把《伤仲永》和《孙权劝学》这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的课堂教学大赛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张对比表格(见表1)。其中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在为方仲永感到惋惜、对吕蒙感到钦佩之余,领悟到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而另一位教师则从年少愚鲁的郭靖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大侠和天资聪颖的苏轼坚持学习而成为全才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自然领悟文章的主旨。课后,教研员评价:“一课精于文本缕析,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细腻缜密;另一课长于纵横捭阖,着眼于触类旁通。两课互相借鉴,则完美无缺。”正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不同教学风格成就了教育园地的百花齐放。 四、同课异构是语文教材多元解读的诉求 闽派语文教学领军人物孙绍振先生说:“阅读不外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以及作者主体之间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要尊重文本的主体,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不同情感体验的结果。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一位教师运用对比教学法,引领学生勾勒出文中的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从而推导出作者含蓄表达“精神故乡”失落的情绪。教师采用对比教学法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自己对文本“悠长的忧郁,修长的美”的解读。而另一位教师则带领学生圈点勾划,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和大胆开放的探究训练,最后回归到对文章“心灵的诗”和“内蕴着作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的解读。两堂课都富于美感,殊途同归。在文科类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重点的把握、所用的教参和教学方法不可能也不需要保持一致,这就是同课异构中的“和而不同”之处。 五、同课异构是学情差异的诉求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对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生进行同课异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发展。 例如,有一位农村学校的教师,前往国家示范高中听了一堂题为《位置和价值》的写作指导示范课。授课教师生动的导入、巧妙的引领、精辟的解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课后,这位教师把课件带回自己的学校进行了模仿教学,却怎么也无法再现听课时的妙境。于是他在教学反思中写道:“东施效颦,真真未可为也!”由此可见,基于校情、生情,同课本该“异构”,照搬并不可取。 同课异构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诉求,也是由语文学科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属性所决定的。大力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不仅可使教师受益,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也最终会得以提升。 (責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