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
范文 | 辉进宇++褚远辉 [摘 要]以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的30所中小学共1500名教师为对象,从认识、态度、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调查了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同状况,为培养“科研型教师”和实施“科研兴校”教育政策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认同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并实施的素质教育、科研兴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综合改革、教师即研究者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是紧密相关的[1]。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的结合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事实上,教育科研并没有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并被他们所认同,这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更为突出,而教育科研的薄弱状况制约了这些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高。在国家《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政策背景下,我们开展了有关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主要从认识、态度、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调查了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同状况,旨在为区域“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和“科研兴校”政策的实施提供认识基础。 一、对“认同”内涵与特征的阐释 由于研究对象是特定区域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同”状况,因此“认同”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对“认同”内涵及特征的分析自然也就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学理依据。 “认同”又被称为“认同感”,原属于哲学中的一个范畴,其含义是变化中的同态或同一问题[2]。随后,“认同”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就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再到后来,“认同”被广泛引入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中;同时,不同学科视野中的“认同”是有区别的。以此为依据,“认同”又可被划分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组织认同和价值认同等。而一般意义上的“认同”则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4]。 撇开具体学科的差异,普遍意义上的“认同”有以下特征:一是认同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二是在认同结构中包含吸收、接受、接纳和认可等要素;三是个体认同的结果是在其身上形成某种新结构或产生某种新变化;四是认同还具有外化作用;五是影响个体认同与否的因素具有复杂的多样性,涉及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心理发展阶段和价值观等。 “认同”在此主要是指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接受与容纳程度:一是对教育科研的积极认知;二是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三是对教育科研的积极行为倾向等。因此,对该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认同状况的调查就应该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二、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教师 对教育科研认同状况调查的四个维度 1.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认同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没有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无所谓对事物的接纳与认可了。因此,了解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调查他们认同状况的前提和基础。 (1)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 对一个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反映了认识主体与该事物之间的需求关系,主体对该事物的需求程度越高,在思想上就越认为该事物重要,在行动上就越趋向于该事物,就越容易形成对该事物的认同感;反之,如果主体认为该事物与自己没有什么需求关系,他就不会在主观上产生该事物重要的价值判断以及行为上的趋向性,导致对该事物的认同困难。在此,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你认为应不应该从事教育科研”;二是“你认为教育科研重要吗”。在第一个问题中,选择“完全应该”和“应该”的比例分别为25%和69.1%(合計为94.1%),说明该区域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认为应该从事教育科研,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在第二个问题中,选择“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比例分别为15.2%和55.6%(合计为70.8%),这也说明该区域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重视教育科研的。由于该区域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这就为他们认同教育科研奠定了认识和观念的基础。 (2)对教育科研与自身本职工作关系的认识 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到底是什么关系?教师对该问题的回答也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其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情况。为此,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你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其中选择“教学”的比例高达75%,而选择“研究”的比例仅有20.6%,说明对教师职责的传统认识在该区域中小学教师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这制约了他们对教育科研在事实上的认同。由于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师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师对教学与教育科研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是否真正把教育科研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由此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其中选择“相互促进”的比例最高(95.6%),说明该区域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持正面的认识,而这又有助于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同。三是“你认为教育科研到底应该是谁的事”,其中选择“教育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教研人员”“自己”的比例分别为32.8%、6.0%、26.9%和58.2%,即该区域超过半数的教师都认为教育科研是自己的事,这种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这里就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该区域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在“教育科研上出现了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5],又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实际认同。 2.对教育科研的态度 对教育科研的认同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态度及其转变过程。如此,态度也是衡量教师对教育科研认同状况的一个重要维度。尽管认识和态度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地方,在此还是作了相对的划分并从态度这一维度来调查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同状况。 (1)对教育科研本身的态度 在此设计了问题“你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是什么”,其中选择“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分别为65.7%和22.4%(合计为88.1%),说明该区域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赞同教育科研并把其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这种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态度既有利于他们把认识转化为从事教育科研的实际行动,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对教育科研的认同。 (2)对教育科研意义和作用的态度 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还取决于其对教育科研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如果他们在思想上能够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则有助于其对教育科研形成积极的态度与认同;反之,则相反。如此,了解他们对教育科研的态度与认同也可从其对教育科研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入手。在此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多项选择题“你认为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帮助吗”,其中选择“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比例分别为34.3%和86.6%(合计为120.9%),这反映了该区域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持肯定认识和相应的积极态度与认同;二是“你认为教育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有帮助吗”,其中选择“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比例分别为35.8%和53.7%(合计为89.5%),这也反映了该区域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能够把教育科研与提高自身素质联系起来,而既然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有助于专业成长,自然也会对教育科研产生积极的态度与认同;三是“从事教育科研后,你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发生了改变吗”,其中选择“有很大改变”和“有改变”的比例分别为14.8%和67.1%(合计为81.9%),这也说明该区域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认为教育科研改变了他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吻合,由此也培育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态度与认同。 3.对教育科研的情感体验 情感与认同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感构成了认同感的核心要素,同时积极的情感又是促进认同感形成的催化剂。可以说,情感和态度一同构成了把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转化为行动与认同的中介及桥梁。在此对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情感体验作了如下调查。 (1)对教育科研的愿景 对教育科研的愿景与情感体验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内心愿意,一定会对该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你内心里是否愿意从事教育科研”;二是“你对教育科研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三是“从事教育科研后,你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发生了哪些改变”。在第一个问题中,选择“非常愿意”和“愿意”的比例分别为13.2%和70.6%(合计为83.8%),说明该区域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愿意从事教育科研,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情感体验及认同。在第二个问题中,选择“很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例分别为19.1%和50%(合计为69.1%),这也表明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大都比较喜欢教育科研。在第三个问题中,选择“增加了科学性”“提高了有效性”“增多了教学中的乐趣”的比例分别为26.9%、49.3%和58.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有一半以上教师选择了“增多了教学中的乐趣”,这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情感体验与认同。 (2)对教育科研的价值判断与体验 对教育科研的价值判断也是影响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对某个事物肯定的价值判断必然是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关联的。在此设计了以下问题:一是“对你而言,教育科研是什么”;二是“你从事教育科研的原因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中,选择“是一种负担”“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的比例分别为4.4%、0%和92.6%,这表明该区域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认为教育科研“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并由此彰显了其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情感体验。在第二个问题中,选择“学校有要求”“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为自己评职称和评优创造条件”“使自己成名成家”的比例分别为11.8%、85.3%、7.4%和1.5%,这也表明该区域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认为教育科研有助于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而这种价值判断也将使他们对教育科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同。 4.对教育科研的行为表现 对教育科研的认同还表现在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具体行为中。由于认同具有外化作用,对一个事物的认同还反映在主体从事相应的活动及行为上。因此,对教育科研的认同状况还应该从该区域中小学教师从事的相关活动来加以判断。在此主要设计了“你是否已经把教育科研付诸实践”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已经付诸实践”“想过,但尚未付诸实践”“既没想过,也没付诸实践”的比例分别为38.2%、45.6%和16.2%,说明尽管该区域有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展了教育科研活动,但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科研尚停留在观念和认识的层面上,这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同状况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提高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教师 对教育科研认同度的措施 1.在认识中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提高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认识问题。通过提高认识,切实使他们把教育科研与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与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随着对教育科研意义和价值认识的深化,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将逐渐增强。 2.在行动中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针对该区域部分中小学教师尚未把教育科研付诸实践,进而影响其对教育科研认同度的状况,当前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让他们实际地从事教育科研,丰富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经验,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育科研的有用和有效。唯有如此,他们才可能从内心里接受教育科研并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3.在情感培育中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情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教育科研带来的教育教学成功的喜悦感;二是由教育科研带来的事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因此,充分培育和利用这些积极情感也有助于提高该区域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4.在培训中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教育科研培训,使该区域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相关原理、方法和程序,了解自己从事教育科研的独特优势,并提高对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心等,也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总之,尽管当前该区域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切实提高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禇远辉.2000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科学,2016(3). [2]Jean.Phinney,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y Bulletin,1990,108(3):499-514. [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4]张爱萍.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4). [5]禇远辉,辉进宇.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几多几少”[J].中国教师,2006(3).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