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促进生生对话 创构素养课堂 |
范文 | 张吟春 课程改革使课堂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以师为本的“教堂”正逐渐走向以生为本的“学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教学是教材编者、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虽然教师对这一理念付诸了行动,但由于对课堂对话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视“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而忽视“生生对话”的现象。其实,科学有效的生生对话,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促进生生对话,构建素养型的语文课堂呢?在此,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讨论。 一、鼓励生生合作,营造和谐的对话关系 1.不立权威,促进平等 作为课堂的引路人,教师应该放低身段,不以权威示人,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如古诗《滁州西涧》教学中教师的做法。 师: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沉默) 师:(鼓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不一样的《滁州西涧》,说说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于是,学生从小心翼翼到争先恐后,从犹豫到自信,对话就此开始生成了。除了教师,课堂里还有另外一些“小权威”,往往是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在亦步亦趋、追求“标准答案”的课堂里,这些学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垄断了课堂的发言。这样的垄断需要被打破。例如,上课伊始,教师要求学生用10分钟自学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自学后,教师不要急于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而是发起对这10分钟学习过程的反思交流:你是怎么安排这10分钟的?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指向学习过程。如果有独特而有效的自学过程,学生很乐于交流。 2.排除敵对,建立合作 由“教堂”到“学堂”的转型,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产生合作意愿,形成合作态度,探究合作方法,分享合作成果。例如,在指导作文课的细节描写时,教师就小王同学“狼恶狠狠地向小羊扑去”这句话,要求大家一起开动脑筋,通过细节描写,帮助他把这句话写得更具体。 生1:狼红着眼睛,恶狠狠地向小羊扑去。 师: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还能更具体生动点吗? 生2:狼红着眼睛、吐着舌头,恶狠狠地向小羊扑去。 生3:狼狞笑着,红着眼睛、吐着舌头,恶狠狠地向小羊猛扑过去。 ………… 师(兴奋地):大家一起努力,把这句话说得这么活灵活现。小王同学,你可要谢谢大家哟! 在生生对话充分进行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平等与自由,学会了欣赏与发现、理解与尊重、合作与互助。而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二、捕捉生生差异,达成适切的对话目标 1.捕捉认知差异,探究高效的学习方法 课堂活动中,学生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这就是认知差异。以下面的教学生字“钓”和“钩”为例。 师:这两个字形十分相似,怎样区分呢? 生1:“钓”字右半边是个“勺子”的“勺”,“钩”字右半边是个“勾”。 生2:“钩”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生3:“钩”字右半边里面的笔画,可以想象成一个弯弯的钩子。 生4:“钓”字右半边里面的一点,可以想象成钓鱼用的鱼饵。 师:你比较喜欢谁的区分办法? 在这一组生生对话中,四名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分为偏向对字形结构进行分解认知和偏向于形象认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差异,引导学生选择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字形记忆方法。 2.捕捉思维差异,助推多向的智慧碰撞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往往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这就是思维的差异。教师应抓住这个差异,让学生在对话中领略精彩纷呈的智慧碰撞。例如,阅读体会一段话: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生1: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汤姆动作很熟练,对钓鱼很在行。 生2:汤姆的动作非常连贯,让我感到这次夜钓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他内心很平静,所以后来当他钓到大鲈鱼的时候,就非常惊喜。 生3:我从这段话中感受到这里非常安静,除了汤姆和爸爸的小船,没有其他渔舟和钓客。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和大家一起分享。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素养课堂的重要目标,然而,思维的发展不是靠简单的理解和记忆就能实现的,而是靠生生对话促使思维发生交锋、观点发生冲突。如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3.捕捉情感差异,促进愉悦的课堂交流 对话的交流形式本身就充满情感色彩,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在一种“温情和友谊”的氛围中,与同伴一起,进行深入的对话。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或期待或失望,或兴奋或沮丧,或冲动或畏缩的情绪表现,及时组织生生对话,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生生对话的最大特征是动态生成,能够预设过程却不能够预知结果。在超出预期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判断、干预、布局,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找到学习的方向,达成学习的目标,收获学习的快乐。 三、促进生生互动,追求高效的对话品质 一是强调认真倾听。倾听是对话产生的基础,不仅是听觉活动,更应是调动所有感官的课堂任务。学生必须听清楚、听明白发言者表达的意思和观点,才可能洞察背后隐藏的情感、需求等。所以,认真倾听时不仅注意力要集中,捕捉发言者的每一个语词,还要关注其语气、表情、动作等。 二是鼓励积极回应。回应是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既表现了对讲话者的尊重,也推动了对话往实质的方向发展。在对话中,可以用言语进行最直接的回应,也可以是点头、微笑等动作回应。 三是重视清楚表达。课堂上会遇到表面上似乎在交流,但并未实现有效沟通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表达出了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具体性,需要在不断训练中提高。 总之,要积极促进能够发展思维、启迪智慧、体验合作、互通情感的生生对话,构建以语文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堂。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