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示范:美国小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芦妍 笔者在一项赴美国实地考察的项目中发现,美国对小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在很多方面可视为主体间性理论下的示范。在此介绍相关理论并列举一些具体课例,以供国内教师参考。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 主体间性,又叫交互主体性、交互主观性,最早由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主体间性在哲学领域中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在交往活动中的统一性与相互性,强调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力求相互理解和认同,以形成共识和平等的对话。人类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主体性空前膨胀,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主体性的发展已经被异化。主体间性的提出是为了走出主体性哲学理论中主客二元对立关系所带来的困境。美国学者弗莱德·R·多迈尔在《主体性的黄昏》中,论述了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所谈的主體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以及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伽达默尔所讲的主体间性是主体的视域交融;马丁·布伯所探讨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通过对话而形成的“我—你”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和主体的相互理解与共识[1]。 主体间性教育是基于哲学主体间性思想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使教育者意识到,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任何一方被看作是“客体”时,其中的一方都可能已被异化。教育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教育的主体间性表现为教育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它致力于达成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沟通、对话,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和相关性,以期在此基础上达到认同和融合。 在主体间性教育观念中,师生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在认识教师及其教育内容时是主体,在被教师认识和培养时也是主体;教师在认识和培养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教育的本质应是主体间指导学习,师生是主体间的关系,不是主客间的关系[2]。沟通交流是主体间关系的主要体现形式。从笔者在美国艾提万达区小学(Etiwanda Colony Elementary School)的见闻中可见主体间性理论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是所有学科的任务 学校的K年级(相当于我国学前班),注重培养学生常规。如当某一首歌曲响起,学生知道应放好学习用品;做练习时将答案写在特定位置等。学校对学生沟通交流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常突出。比如学习生词curious,教师以主体地位首先出示一张图片,告诉学生何为curious,之后学生两两一组用curious互相提问和回答:Which bugs are you curious about?......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成任务后,学生会自行安静下来。教师画出思维图帮助学生分享答案,把他们说出的不同内容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完成沟通交流和听说读写的练习。在整个过程中,师生都是课堂行为的主体。此外,小学不同科目之间的综合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如五年级的英文课上,学习序数词语法时,教师请学生说说与“once和one”“two和second”有关的句子,运用数学语言,体会不同词性之间的差别。美国的小学教师是全科教师,其中任何一位都有能力讲授全部课程,因此不同学科之间更容易互相关联或深度综合,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不会只发生在语言课上,而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 三、在丰富的历史课堂活动中 锻炼沟通交流能力 展示活动是学校历史课的常规活动,平均每个月一至两次。通常是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在课下查阅资料(如通过书籍、网络等),也可以请教家长。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人物模型等方式来展现主题,形式越多或越有趣,教师的评分也会越高。展示活动通常两个小时,每位学生有不超过5分钟的自述时间,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教师评分。在活动中,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作品图文并茂,并附有获得资源的途径,人物模型生动有趣。不同学生可能会展示相同人物,比如第一位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但作品各有特色,可反映出性别或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的任务对学生来讲不算困难,学生也由此建立了对历史课的兴趣,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见图1)。在活动规则的制定、活动形式的组织、活动成果的评价等方面,教师是主体;在活动过程的展开、实施、活动成果的展示等方面,学生是主体。在整个活动中,师生以主体间平等、合作的关系,进行沟通与交流。 四、在理科课程中锻炼沟通交流能力 在七年级的创意数学(Invention Math)课上,教师先给学生分发了教具,红色砝码代表负数,蓝色砝码代表正数。当计算“4-1”的时候,先利用之前学过的符号规则,将算式转化成“4+(-1)”,然后让每个学生用教具去摆,大家可以互相商量。有的小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有的小组则会派代表陈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互相讨论、协商、动手操作,使用与任务相关的语言进行交流。体现了在教师主体的安排下,兼顾学生主体自由。 在一节化学实验课上,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这堂实验课的沟通与交流很典型。学生3至4人为一组,围着一个实验台。每个小组先讨论实验步骤,然后组内分工,如有人领取材料,有人操作实验,有人记录实验结果。一个学生提出点燃顺序,其他人可能提出不同意见,于是大家要协商确定顺序。实验时由一人负责具体操作,同组其他伙伴会帮忙,实验记录的内容也是全组成员达成共识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为平等的可以协商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则表现为在必要的时候恰当地参与、建议或指导。 参考文献 [1]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1-6. [2]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6):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