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部落格: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与分享 |
范文 | 施昌魏 [摘 要]科学部落格是“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科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的创新实践。应基于小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确定小学生科学部落格的选题,采用多元化、自主式的类型格式,使用易操作、可选择的小学生科学部落格应用平台,采取一定的指导策略,并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生科学部落格评价标准。 [关键词]科学部落格;核心素养;学习变革 在教育领域,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在发生。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科学学习主要基于课堂,科学探究受时间、空间限制,科学部落格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旨在寻找一种与学生科学学习深度融合的技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的创新实践。 一、什么是科学部落格 科学部落格,即基于网络的科学观察日志活动,指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课外自主科学观察,通过网络平台(QQ空间、博客、校园网等)发布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并与他人开展基于网络的互动与交流,促进观察研究活动不断深入的一种科学学习活动。“部落格”是英文blog(日志)的谐音,同时“部落”有学习共同体之意,“格”则代表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这样就赋予了网络科学观察日志一种特定的内涵。科学部落格是温州市首创的一种小学生科学学习活动,所用技术简单便捷,可以综合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有利于促进小学生采用丰富的表达方式,突破传统学习的限制,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互动与分享。 二、科学部落格有哪些特点 1.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内容选择 科学部落格,旨在引发儿童观察探索身边的科学。学生都会选择哪些内容作为观察对象呢?2011—2017年温州市小学生科学部落格评比选题内容统计发现,小学生科学部落格选题内容主要有观察小动物、观察植物、观察微生物、实验探究和实践调查五个类别。在观察类活动中,观察植物类最多,7届评比共计653篇,占总数的52.53%;观察动物类次之,共计240篇,占19.31%;观察微生物类最少,共计26篇,占2.09%。问卷调查发现,这是因为小学生身边的植物资源易找,植物观察以静态观察为主,观察条件与技术简单,因此数量最多;小学生对观察小动物也比较感兴趣,但相对植物的静态观察而言,小动物的动态观察在观察条件与技术上都有更高要求;微生物观察由于观察资源少,而且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等特定观察仪器,对观察的条件和技术要求最高,所以比例最小。 因此,指导小学生科学部落格选题,要从观察资源、观察条件和观察技术三方面给予支持。要为小学生科学部落格活动提供合适的观察资源,科学部落格活动才不会成为“无米之炊”;要提供相应的观察条件,如在家庭实验室中添置一些放大镜、显微镜等常用工具;要给予相应的观察技术指导,比如如何进行动态观察,如何使用工具观察,如何分析整理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等。 2.多元化、自主式的类型格式 一是单一问题观察日志。这类日志通常由一定的情景引发问题,按照目标设定,应用各种观察手段,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如一名学生在爬山过程中偶遇一种神奇的植物“花中开花”,到底哪部分是真正的花?学生对此展开了一系列观察研究活动,并与其他同学通过网络开展交流,揭开谜底。这类日志包括以下内容: (1)题目; (2)时间和天气:×年×月×日,星期×,天气×; (3)正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观察探究-发表结论; (4)收获与感想。 二是多个日期持续观察日志。这类日志通常聚焦一定的主题,以时间为线索,收集丰富的观察信息,并经过信息整理,获得研究发现。如一名学生发现一对乌鸫在自家窗台上筑巢做窝、生儿育女,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都进行详细的拍照、观察、记录、发布,展现了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该类日志包括以下内容: (1)题目; (2)一系列观察—— 观察1:时间与天气,观察发现; 观察2:时间与天气,观察发现; …… (3)收获与感想。 三是问题递进式观察日志。这类日志通常从一个问题开始研究,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研究问题,从而使研究不断深化。如一名学生在暑期花了20天的时间,对养在自家阳台的一盆含羞草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观察,以问题为线索一步一步展开研究:含羞草每次会“害羞”多久?它每天“睡觉”吗?每天几点钟“睡觉”?“睡着”需要多久?每天“睡着”的时候环境是怎样的?含羞草“睡觉”与光线有关吗?与温度有关吗?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对研究过程的记录和观察的结果,都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和同学、朋友们一起分享与交流。该类日志包括以下内容: (1)题目; (2)一系列探究—— 问题1:时间与天气,观察记录,观察小结; 问题2:时间与天气,觀察记录,观察小结; …… (3)收获与感想。 可见,单一问题的观察日志比较简单,一篇日志只展示一个发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容易普及,呈现也较方便,教师则需要在选题新颖性和观察深度方面提供指导。多个日期持续观察日志通常以时间为线索,聚焦一个问题进行持续观察,最后再总结发现,这种日志内容更详实,信息更丰富,但在呈现较困难。由于日志通常以上传时间为标志,一个时间点对应一篇独立的日志,因此较难呈现持续观察的整体性,评论也较分散。问题递进式观察日志以问题为线索,每个观察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聚焦一个问题开始观察,不断提出新问题,循环跟进,这种观察过程本身就是促进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 3.易操作并可选择的应用平台 学生会选择怎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的科学部落格?哪些平台更适合呢?对2011—2017年温州市小学生科学部落格评比的日志应用平台统计发现,学生选择最多的是QQ空间,在7届评比的1243篇日志中,占总数的68.13%;其次是个人博客,占日志总数的22.43%;校园网、微博和其他平台分别占4.67%、0.63%和4.14%。 可见在QQ空间发表日志最便捷,其次是个人博客,微博虽然也比较便捷,但篇幅受到限制,不适合科学部落格的展示。虽然数据显示基于校园网的科学部落格所占比例不高,但与这些日志有关的交流活动往往参与的人数更多,并有一定的深度。 三、对小学生科学部落格的指导与评价 科学部落格是学生课外进行的自主实践活动,可充分体现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能够适時提供适当的指导介入和有效评价,就是最好的支持。 1.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指导策略 科学部落格以科学探索和发现为主要目的,以观察实验为主要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日志为呈现方式,一般要经历“日志选题—观察记录—成果展示—互动交流”四个阶段,教师要全程跟踪,有效介入(见图1)。 一是日志选题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做好任务驱动和选题指导。教师要通过班级宣传、现场展示、制作海报等多种形式发动宣传,使学生知道科学部落格技术简单,使用便捷,只要有电脑、有网络、会打字、会观察、会记录,就可以完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要为学生选题提供参考和必要的观察资源。 二是观察记录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做好实验关注与过程指导。科学部落格活动是一种自主学习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网络,有的学生需要经历教师从扶到放的过程。 三是成果展示阶段。该阶段主要做好平台推荐和技术支持。不同的平台各有优缺点,教师需要帮助引领。学生第一次上传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帮忙。因此,教师要首先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 四是互动交流阶段。该阶段是科学部落格的重要环节,也是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可以创建QQ群、微信群等,以便学生在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部落格;也可以为学生的部落格创建二维码,以便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关注和交流。在交流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交流和思考引向深处,而不是只留几个表情“飘过”。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参与点评活动。一位科学老师曾这样描述:“科学老师或班主任的一段留言会让孩子们受宠若惊。”这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动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更加投入。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的评价标准 科学部落格的评价,既要基于科学观察日记的要求,又要兼顾网络日志的特点,还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评价的一级指标是 “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细化到二级指标,主要从内容是否来自真实情境、是否勇于探索或探究是否有深度、记录是否详实、信息意识和信息有效性、互动是否积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项目是否有创新七个方面加以评价;在二级指标之下,则可列出更具体的评价要点,如内容原创性,研究手段,是否尊重事实和证据;是否能独立思考与判断,是否能不畏困难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怎样呈现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媒体运用是否恰当,文本表达是否准确、清楚、便于阅读;是否能自觉并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是否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分享和交流情况;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制订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在选题、研究方法、日志呈现等方面是否有创新。 科学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知识”;第二重境界是“教探索”;第三重境界是“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科学部落格就是一个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的平台。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